冬瓜子

目录

1 拼音

dōng guā zǐ

2 英文参考

Semen Benincasae (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axgourd see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冬瓜子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冬瓜子为胡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的干燥成熟种子[2]。种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1~1.5cm,宽0.5~1cm厚约0.2cm。表面黄白色,略粗糙,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外缘各有1环纹(双边冬瓜子)。一端稍尖,有2个小突起,较大的突起上有珠孔,较小的为种脐,另一端圆钝。种皮稍硬而脆,剥去种皮,可见子叶2枚,白色,肥厚,胚根短小。体轻,富油性。气无,味微甜。以颗粒饱满、色白者为佳。

冬瓜子味甘,性寒[2]。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的功能[2]。多用于肺热痰嗽,肺痈、肠痈初起[2]。炒冬瓜子寒性缓和,气香启脾,长于渗湿化浊[2]。多用于湿热带下、白浊,常与黄柏、苍术、萆薢、芡实、椿根白皮等合用[2]

4 出处

出自《新修本草》[2]

《本草图经》:白瓜子,入药须霜后合取,置之经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用之。

5 拉丁名

Semen Benincasae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waxgourd seed (《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拼音名

Dōnɡ Guā Zǐ

8 冬瓜子的别名

白瓜子、瓜瓣[2]。瓜子(《中华本草》)、冬瓜仁(《中华本草》)、瓜犀(《中华本草》)

9 冬瓜子的处方用名

冬瓜子、冬瓜仁、炒冬瓜子、炒冬瓜仁[2]

10 冬瓜子的来源

冬瓜子为胡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的干燥成熟种子[2]

冬瓜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的种子[2]

冬瓜子即冬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洗净晒干(有先用明矾水浸泡1日后再洗净晒干者)(《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 Benincasa hispida(Thunb.) Cogn. 的种子(《中华本草》)。

11 冬瓜子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茎被黄褐色硬毛及长柔毛,有棱沟,长约6m。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5-20cm,被黄褐色硬毛及长柔毛;叶片肾状近圆形,宽15-30cm5-7浅裂或有时中裂,裂片宽卵形,先端急尖,边缘有小齿,基部深心形,两面均被粗毛,叶脉网状,在叶背面稍隆起,密被毛。郑须生于叶腋,2-3歧,被粗硬毛和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单生于叶腋,花梗被硬毛;花萼管大辩论,裂片三角卵形,边缘有锯齿,反折;花冠黄色,5裂至基部,外展;雄花有雄蕊3,花丝分生,花药卵形,药室呈S形折曲;雌花子房长圆筒形或长卵形,密被黄褐色长硬毛,柱头3,略扭曲。瓠果大型,肉质,长圆柱状或近球形,长25-60cm,径10-25cm,表面有硬毛和蜡质白粉。种子多数,卵形,白色或淡黄色,压扁。花期5-6月,果期6-8月。(《中华本草》)

12 冬瓜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取出种子,洗净,晒干[2]

食用冬瓜时;收集成熟种子;洗净;晒干。(《中华本草》)

13 冬瓜子生药性状与鉴别

13.1 性状鉴别

种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1~1.5cm,宽0.5~1cm厚约0.2cm。表面黄白色,略粗糙,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外缘各有1环纹(双边冬瓜子)。一端稍尖,有2个小突起,较大的突起上有珠孔,较小的为种脐,另一端圆钝。种皮稍硬而脆,剥去种皮,可见子叶2枚,白色,肥厚,胚根短小。体轻,富油性。气无,味微甜。以颗粒饱满、色白者为佳。(《中华本草》)

13.2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外表皮细胞1列,近栅状,壁稍厚,微木化;下皮层10余列薄壁细胞,壁微木化,具纹孔;内侧为2-3列石细胞;通气薄壁组织1列细胞,紧靠石细胞,细胞间隙较大;两端有维管束;内表皮1列细胞。珠心表皮1列细胞,外被角质层,内侧为残存的珠心及胚乳。中央有2枚子叶,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中华本草》)

13.3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煮沸10min,放冷,滤过。取滤液,置带塞的试管中,激烈振摇,产生持久笥泡沫。(检查皂甙)(《中华本草》)

14 冬瓜子的炮制

唐代有用沸水煮三遍,晒干,醋浸一宿的制法(《食疗本草》)[2]

宋代和清代用清炒法炮制(《太平圣惠方》、《得配本草》)[2]。并有“(苦酒浸)令人肥悦,又明目”(《食疗本草》)和“炒食补中”(《得配本草》)的记载[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14.1 冬瓜子的炮制方法

14.1.1 冬瓜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2]。用时捣碎[2]

14.1.2 炒冬瓜子

取净冬瓜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略呈黄色,稍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用时捣碎[2]

将冬瓜子筛净泥屑,炒至黄色,取出晾凉(《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中华本草》)。

14.2 成品性状

冬瓜子呈扁平卵圆形或长卵形,一端钝圆,另一端尖[2]。外表黄白色[2]。质轻[2]。味微甜[2]

炒冬瓜子稍鼓起,外表微黄色,略有焦斑,断面淡黄色,气微香[2]

14.3 炮制作用

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的功能[2]。多用于肺热痰嗽,肺痈、肠痈初起[2]。如治肺痈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药方》);治肠痈初起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2]

炒冬瓜子寒性缓和,气香启脾,长于渗湿化浊[2]。多用于湿热带下、白浊,常与黄柏、苍术、萆薢、芡实、椿根白皮等合用[2]

14.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

置干燥处,防虫蛀及鼠咬。(《中华本草》)

15 冬瓜子的性味归经

甘,凉[2]

冬瓜子味甘,性寒[2]

甘,寒(《全国中草药汇编》)。

味甘;性微寒(《中华本草》)。

入肺、大肠、小肠经[2]

归肺;大肠经(《中华本草》)。

16 冬瓜子的功效

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的功效[2]

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的功能[2]。多用于肺热痰嗽,肺痈、肠痈初起[2]。如治肺痈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药方》);治肠痈初起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2]

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排脓的功效(《全国中草药汇编》)。

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的功效(《中华本草》)。

炒冬瓜子寒性缓和,气香启脾,长于渗湿化浊[2]。多用于湿热带下、白浊,常与黄柏、苍术、萆薢、芡实、椿根白皮等合用[2]

17 冬瓜子的主治病证

冬瓜子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全国中草药汇编》)。

冬瓜子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白浊;带下;脚气;水肿;淋证(《中华本草》)。

冬瓜子治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2]

冬瓜子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带下[2]

18 冬瓜子的化学成份

冬瓜子含油14%,其中酰甘油(triglyce-ride)的含量在72%-96%之间,所含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以及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decatrienoic acid)等。又含脂类(lipid).内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磷脂酰已醇胺(phol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tyl inolitol),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脑苷脂(cerebroside)。还含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24-已基胆甾-7,25-二烯醇(24-ethylcholesta-7,25-dienol),24-已基胆甾-7,22,25-三烯醇(24-ethylcholesta-7,22,25-trienol),24-已基胆甾-7-烯醇(24-ethylcholesta-7-enlo),24-已基胆甾-7,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a-7,22-dienol),24α-已基α-胆甾-8,22-二烯醇(24β-ethyl-5α-cholesta-8,22β-已基α胆甾-8,22,25(27)-三烯醇[24β-ethyl-5α-cholesta-8,22,25(27)-simiarenol]。又含三萜类化合物;粘霉烯醇(glutinol),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5,24-葫芦二烯醇(cucurbita-5,24-dienol)。去脂肪后的种子中含蛋白酷活力的组分以及硒、铬等无机元素。(《中华本草》)

冬瓜子含皂苷、脂肪、瓜氨酸、蛋白质等[2]

19 冬瓜子的药理作用

19.1 免疫促进作用

冬瓜子热水提取后,经透析得透析内液,此液对小鼠淋巴细胞的致丝裂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透析内液为B细胞致丝裂剂,有PBA(无性系B细胞激活剂)活性及佐剂活性,使PFC(宽斑形成细胞)数显着增高,呈现免疫促进作用。(《中华本草》)

19.2 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从冬瓜子中分离纯化出胰蛋白酶抑制剂,得到4个具有抑制胰蛋白酶活力的组分,其中两个组分属小分子胰蛋白酶抑制剂。(《中华本草》)

20 冬瓜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或去壳取仁用[2]

0.5~1两(《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服。外用:适量,研膏涂敷。(《中华本草》)

注意:久服寒中(《名医别录》)。

21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益气。

2.《名医别录》:主烦满不乐。

3.崔禹锡《食经》:利水道,去淡水。

4.《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GAN,润肌肤。

5.《本草纲目》:治肠痈。

6.《本草经疏》:能开胃醒脾。

7.《本草述》:主治心经蕴热,小水淋痛,并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黄水出。

8.《本草从新》:补肝明目。

9.《本草述钩元》: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壅,最为要药。

10.陈念祖:能润肺化痰,兼益胃气。

11.《山东中药》:治肾脏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脚气,水肿。

12.《中国药植图鉴》:罨痔疾肿痛,或洗涤。

2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1.
  2. ^ [2]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