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clove oi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leum caryophyll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ugenia oil[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il of clove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丁香油为中药名。出自清《百草镜》。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Thunb. [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干燥花蕾经蒸馏分离得到的挥发油。甘、辛,大热。暖胃,温肾,散寒,止痛。[1]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消化不良,疝痛。内服:1~2滴,入汤剂或和酒饮。治风湿痹痛,涂擦患处;牙痛,以棉球蘸少许嵌入龋孔内。丁香油少量滴人龋齿腔,除发挥消毒作用外,并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丁香乙醇浸液及丁香油、丁香油酚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及肺炎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表皮真菌也能抑制。丁香油口服有驱蛔作用,但转阴率低。[2]
4 拼音名
dīng xiāng yóu[3]
6 丁香油药材基原
丁香油为桃金娘科丁子香属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 phyllataThunb. [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et Perry]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古代多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 。
7 丁香油的原植物形态
丁香为常绿乔木,高达10m。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 cm,宽2.5~5 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组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萼肥厚,绿色后变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5 cm,直径5~8 mm,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丁香原产马来群岛及非洲。现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有栽培。
丁香的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树根(丁香根)、果实(母丁香)、花蕾的蒸馏液(丁香露)及其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4]
10 丁香油药理作用
10.1 抗菌作用
丁香油树脂对食品常见污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汉逊酵母、黑曲霉、青霉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6] 。对真菌也有一定拮抗作用[7] 。
10.2 其他作用
15 选方
1.治胃寒痛 滴少许丁香油入煎药,或和好酒服,或以丁香油涂脐上痛处。(《纲目拾遗》)
2.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 丁香油,擦透中脘。(《纲目拾遗》引金御乘方)
4.散臌痞 丁香油涂脐。(《纲目拾遗》)
7.解蟹毒 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纲目拾遗》)
16 临床报道
16.1 治口腔溃疡
治疗组36例,用适量蒙脱石加丁香油搅拌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4~6次。对照组35例,用适量冰硼散或碘甘油局部涂抹,每日4~6次。全部病例均口服维生素B2。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80.56%。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51.43%。两组疗效差异显著[10] 。
16.2 治干槽症
先清除坏死腐败组织,再用3%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置丁香油棉球于拔牙创内,每日换药1次。共治疗230例。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当日可明显减轻疼痛,3d后主诉无明显疼痛者219例(占95%),治疗后检查拔牙创骨壁无明显触痛,无腐败物覆盖及臭味,余11例1星期后均治愈[11] 。
16.3 致口腔黏膜过敏
多因牙病局部用丁香油棉球或氧化锌丁香油粘固粉后出现口腔黏膜烧灼感,牙龈胀疼,黏膜充血,水肿,或出现水泡等。做丁香油斑贴试验为阳性[12][13] 。
1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
- ^ [3]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
- ^ [4]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
- ^ [5]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
- ^ [6] 吴传茂,等.湖北农业科学,2001,(6):78.
- ^ [7] 李俭,等.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 9(3):31.
- ^ [8] 沈琦,等.中草药,1999, 30(8):601.
- ^ [9] 谭廷华,等,西北药学杂志,1996,11(1):30.
- ^ [10] 杨常春.宁夏医学杂志, 2002,(10):628.
- ^ [11] 牟永炉.广东牙病防治, 1999,7(增刊):362.
- ^ [12] 翟润华,等.武警医学, 2001, 12(6):380.
- ^ [13] 新建村, 等, 口腔医学2001, 2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