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茄

目录

1 拼音

dīng qié

2 英文参考

Solanum surattense Burm.f.[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丁茄,中药名。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又名野𧄺茄、红𧄺茄、小颠茄、刺丁茄、天茄子。为茄科植物刺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的根、果或全株。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江苏等地有栽培。苦,辛,温,有毒。具有活血散瘀,麻醉镇痛之功效。治跌打损伤,风湿性腰腿痛,淋巴结结核,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冻疮,脚癣。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本品一般只作外用,不宜内服。全株含龙葵碱。浆果含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刺茄碱[1]

4 丁茄的异名/别名

癫茄、大癫茄、野颠茄、野西红柿、钮茄根、山马铃、刺丁茄、番鬼茄(《全国中草药汇编》)

野𧄺茄、红𧄺茄、小颠茄、刺丁茄、天茄子(《中医大辞典》)

5 丁茄药材基源

为茄科属植物丁茄(拉丁名: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以根、果或全草入药。(《全国中草药汇编》)

丁茄为茄科属植物刺茄(拉丁名: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的根、果或全株[1]

6 丁茄原植物形态

丁茄为亚灌木,高30-60厘米。茎有劲直的长刺,幼嫩部混生刺毛。叶互生,具有刺长柄;叶片宽卵形,长5-12厘米,宽5-10厘米,5-7羽状浅裂,两面均被紧贴的硬毛,脉上均有长刺。夏、秋开花,聚伞花序腋生,花少数或单生;萼先端5裂有长刺;花冠辐状,白色,裂片披针形。雄蕊5,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直径2.5-4厘米,光滑,基部有带刺的宿萼,成熟时橙红色,有很多种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7 丁茄的采收与加工

夏、秋采全草,鲜用或晒干用。秋季采根、果,洗净,鲜用或干用。

8 丁茄的主要化学成分

全株含龙葵碱[1]。龙葵碱能抑制豚鼠的过敏反应、升高正常大鼠血糖水平、降低糖耐量;静注时可降低动物血压,有镇静、溶血作用,并有某些抗癌活性。动物试验中有抗激素作用,可影响泌乳功能,促使孕鼠流产,故妊娠时不宜使用。龙葵碱毒性较大,如发芽的马铃薯中,含量可超过0.02%,食后可刺激胃肠黏膜,大量(200mg)可致中毒。龙葵碱无蓄积性,煮煎后可减低毒性[2]

浆果含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刺茄碱[2]

9 丁茄的性味

丁茄苦、辛,微温。有毒。(《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辛,温,有毒[2]

10 丁茄的功效及主治

丁茄具有活血散瘀,镇痛麻醉之功效。治跌打损伤,风湿腰腿痛,痈疮肿毒,淋巴结结核,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冻疮,脚癣[2]

11 丁茄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全国中草药汇编》)

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2]

12 禁忌

丁茄一般只作外用,不宜内服[2]

1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