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地机 | ||
---|---|---|---|
汉语拼音 | Diji | ||
罗马拼音 | Tichi | ||
美国英译名 | Terrestrial Machin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P8 | |
日本 | 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P8 | |
富耶氏 | |||
德国 | MP8 | ||
英国 | Sp8 | ||
美国 | Sp8 |
地机为经穴名(Dìjī SP8)[1]。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地箕[2]。别名脾舍、太阴郄、地箕。属足太阴脾经。地机是足太阴之郄穴。地即土地,此指下肢,机即机要,穴在下肢,局部肌肉较为丰富,是小腿动作的机要部位,故名地机。临床多用于治疗急证、血证,尤其对于妇科痛经治疗效果较好。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精液缺乏症,阴道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7 穴名解
地即土地,此指下肢,机即机要,穴在下肢,局部肌肉较为丰富,是小腿动作的机要部位,故名地机。
地,指脾土,下部与下肢。《素问五运行大论》:“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机,指机关,机要,又疾病亦喻为机。因本穴主治妇人月事失常,精血不足,生殖不能,针此穴可使气血充盛,而生机畅旺,犹如大地复苏,化生万物,为脾土之枢机,为治疗腹部与下肢病枢要之处,因名“地机”。[3]
9 地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5]。
一说地机在“阴陵泉下五寸,与巨虚相对。”(《循经考穴编》)。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 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
地机穴的位置
10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阴陵泉穴直下4横指(一夫法),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阴陵泉(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直下量4横指即是地机穴[7]。
11 穴位解剖
地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神经分布同三阴交(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参看漏谷穴)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地机穴的功效与作用
地机穴为足太阴脾经郄穴,可治脾失健运所引起的腹胀、腹痛、泄泻、痢疾、水肿等症。
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地机穴功善调血,故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
13 主治病症
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精液缺乏症,阴道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遗精、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
地机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痔疾等。
现代又多用地机治疗胃痉挛,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富出血、精液缺乏症等。
地机主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
地机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证、血证,尤其对于妇科痛经治疗效果较好。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
其它: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
17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
18 研究进展
18.1 对内分泌的影响
实验证明,家兔、大鼠的“肾俞”、“地机”用针刺诱导30 min后,其肾上腺髓质中儿茶酚胺囊泡的内容物减少,显示释放现象;肾上腺皮质中脂质体中的内含物减少,表明皮质激素释放。
有人观察针刺对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表明针刺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亢进。
18.2 治疗失眠
据报道,取双侧地机,快速进针,捻转或震颤催气,待得气后用徐疾补泻补法,徐进并压针,直至针处出现热感,以热感向涌泉走窜并向周围扩散疗效好。压针最长可达15 min,留针20~30 min,10次为一疗程,疗效满意。
18.3 治疗痛经
取地机,直刺1.5寸,强刺激,行针5 min,得气后,患者自觉有麻胀感直入小腹,疗效较好。
18.4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8.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