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diān bìng
2 英文参考
depressive psycho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pressive psycho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癫病 (depressive psychosis[1][2])为病名[3]。是指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以神志错乱,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2][4]。多见于青少年[4]。癫与狂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5]。癫是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治当疏肝理气,化痰开窍,以及补养心脾等法;狂是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以神志错乱,精神亢奋,打骂呼叫,躁妄不宁,动而多怒为主要表现,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治当镇心祛痰,清肝泻火,以及安神定志等法[5][6][1][2]。由于癫狂二证,常与气血凝滞有关,故可根据不同证候,适当参用活血化瘀之品[5]。本证多见于青壮年[5]。
4 癫病的病因病机
癫病的发生,多由七情内伤,导致脏腑功能逆乱,阴阳失调,痰气郁结,蔽阻神明所致[6]:
4.1.1.1 痰气郁结
情志不舒,愤郁伤肝,肝郁乘脾,脾失健运,酿生痰浊,导致痰气郁结,阻闭心窍,发为癫病。
4.1.1.2 气虚痰结
脾气素虚,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阴蕴结成痰;或悲哀伤肺,治节无权,水液输布不利,凝聚成痰。气虚痰结,上蒙心窍,心神无主而成癫病。
4.1.1.3 心脾两虚
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伤血虚,神无所主;脾伤气亏,生化乏源,心神失养,神明逆乱,亦成癫病。
4.1.1.4 阴虚火旺
思虑过度,或五志过极,耗伤心血,久则阴虚火旺。或狂病日久,耗气伤阴,气不足则狂势渐减,阴不足则虚火上炎,扰动心神,遂成癫病。
4.1.1.5 禀赋不足
5 癫与狂的异同及转化
癫属阴,多偏于虚,患者多静默、精神抑郁、静默痴呆,多疑妄想,语无伦次,悲喜无常;狂属阳,多偏于实,患者多躁动、精神亢奋,狂躁好动,毁物打骂,弃衣裸体,喧扰不宁[7][3]。
癫与狂,均属精神失常,这是共同特征[5]。但癫者静,狂者动;癫者多喜,狂者多怒[5]。痫证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5]。
二者在病理上有一定联系,临床上可互为转化[7]。癫病经久,痰郁化火,可以出现狂证;狂病延久,正气不足,亦可出现癫证[3]。
6 癫病的辨证治疗
癫是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癫狂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郁痰火,阴阳失调。其病变在肝胆心脾。临床首应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癫证表现为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化痰开窍,及养血安神,补养心脾为主。狂证表现为喧扰打骂,狂躁不宁。治疗当以镇心祛痰,清肝泻火,或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为主。二者在临床上表现有所不同,但是又不能截然分开,癫证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证。故癫狂证在初发病时多属实证,宜以清热涤痰,疏肝理气,或者以安神定志为主。如病情久久不愈,正气渐衰,应根据气血阴阳亏损的不同,予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等法以调理之。如有瘀血内阻,又当活血化瘀。[5][6]
6.1 肝气郁结
癫病·肝气郁结证(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1])是指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8]。
6.2 痰气郁结
癫病·痰气郁结证(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stagnation and binding[1])是指痰浊内阻,气机郁结,以精神抑郁,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忧虑多疑,自语或不语,不思饮食,苔薄白而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8]。
6.2.1 症状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善太息,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5][9]。
6.2.2 证候分析
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表现表情淡漠,神志痴呆等种种精神异常的证候。痰浊中阻,故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5]
6.2.3 治法
6.2.4 痰气郁结型癫证的方药治疗
顺气导痰汤[备注]顺气导痰汤(验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胆星、枳实、木香、香附加远志、郁金、菖蒲等。方中半夏、陈皮、胆星、茯苓利气化痰,香附、木香、菖蒲等解郁开窍。甚者可用控涎丹[321]以除胸膈之痰浊,倘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备注]三圣散(《儒门事亲》):瓜蒂、防风、藜芦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当慎用;吐后形神俱乏,宜以饮食调养。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先用苏合香丸[备注]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苏合香油、熏陆香、冰片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备注]四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简易方法》):苏叶、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大枣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之类,以化痰行气。如见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系痰气郁而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备注]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加黄连合白金丸[备注]白金丸(验方):白矾、郁金。神昏志乱者,用至宝丹[备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朱砂、麝香、安息香、金银箔、犀角、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龙脑以清心开窍,如逐渐出现高声吵嚷,动手毁物,则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证论治。[5]
6.2.5 痰气郁结型癫证的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肝俞、太冲、脾俞、丰隆、心俞、神门。
方义:肝俞、太冲以疏肝解郁。脾俞、丰隆以健脾化痰。心俞、神门以开窍醒神。
6.2.6 痰气郁结型癫证的饮食疗法
6.2.6.1 推荐食材
6.2.6.2 推荐食疗方
1.佛手茶(《本草再新》):佛手5g,花茶3g,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2.磁石镇眩肚汤(《百病食疗偏方1100》):取猪肚1个洗净,再取磁石、牡蛎各100g,打碎,茯苓100g,石茸蒲60g,一同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上锅加水适量,加葱、姜、盐、黄酒各少许,用文火炖煮3小时,去纱布包即可。每次200g,每日:1~2次,吃肉喝汤。
3.橘皮粥(《调疾饮食辩》):橘皮20g,粳米60g。橘皮煎汁去渣,与粳米共煮。或单以粳米煮粥,待粥成时加入橘皮末3g,煮至粥成。空腹食用,每日1~2次,5天为1个疗程。
6.3 气虚痰结
癫病·气虚痰结证(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phlegm binding[1])是指阳气不足,痰浊内结,以精神抑郁,淡漠少语,甚则目瞪若呆,妄闻妄见,面色萎黄,便溏溲清,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滑或弱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8]。
6.3.1 症状
精神抑郁,淡漠少语,甚则目瞪若呆,妄闻妄见,面色萎黄,便溏溲清,舌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滑或弱[6]。
6.3.2 证候分析
脾虚痰结,心窍被蒙,故见上述神志失常之症。脾气亏虚,故见面色萎黄、便溏溲清。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脉弱,均为气虚痰结之象。[6]
6.3.3 治法
6.3.4 气虚痰结型癫证的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脾俞、丰隆、足三里、神门、心俞。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脾俞、丰隆、足三里健脾益气以化痰浊。心俞、神门可开窍醒神。
6.4 心脾两虚
癫病·心脾两虚证(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1])是指心脾阳气不足,以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8]。
6.4.1 症状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衰少,言语无序,面色苍白,舌色淡,苔薄白,脉细无力[5][9]。
6.4.2 证候分析
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9]:
癫病日久,心血内亏,心神失养,故见心悸易惊,神思恍惚,善悲哭等证。血少气衰,脾失健运,放饮食量少,肢体乏力。舌色淡,脉细无力,均为心脾两亏,气血俱衰之征。[5]
6.4.3 治法
6.4.4 心脾两虚型癫证的方药治疗
以养心汤[备注]养心汤(《证治准绳》):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为主方。方中人参、黄芪、甘草补脾气;川芎、当归养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更有肉桂引药入心,以奏养心安神之功。亦可与甘麦大枣汤[备注]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方论》):甘草、淮小麦、大枣合用。方中甘草甘以缓急,淮小麦、大枣养心润燥,为治疗癫证悲伤欲哭,精神恍惚之常用良方。[5]
6.4.5 心脾两虚型癫证的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足三里。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加灸。
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心俞、神门以养心安神。
6.4.6 心脾两虚型癫证的饮食疗法
6.4.6.1 推荐食材
6.4.6.2 推荐食疗方
1.甘麦大枣茶(《金匮要略方论》):炙甘草10g,小麦30g,大枣10枚,3味加水煎煮2次,去渣取液,合并药液即成。代茶饮。
2.琥珀猪心汤(《百病中医药膳疗法》):猪心1个,琥珀粉5g,党参粉5g。将猪心心腔的血液洗净,放入琥珀粉、党参粉,于砂锅内加水文火炖煮,经调味,食肉喝汤。隔天一次,连服数剂。
3.肉豆蔻莲子粥(《仁斋直指方》):肉豆蔻5g,莲子60g,大米适量。洗净后,故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煮粥,粥熟后加少许食用盐调味即可。作早、晚餐服食。
6.5 气阴两虚
癫病·气阴两虚证(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1])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面红形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8]。
6.6 阴虚火旺
癫病·阴虚火旺证(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以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8]。
6.6.1 症状
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6]。
6.6.2 证候分析
思虑过度或五志过极,耗伤心血;或狂病日久,耗气伤阴,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发为癫病,故见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等症。耗气伤阴,虚火上炎,故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6]
6.6.3 治法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6]。
6.6.4 阴虚火旺型癫证的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肾俞、太溪、心俞、大陵、三阴交。
随证配穴:心悸者,加神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
方义:补肾俞、太溪以滋肾阴。补心俞以安神定志。泻大陵以清降心火。三阴交平补平泻助上穴滋阴降火。
7 癫病的其他疗法
7.1 针灸对症疗法
取神门、心俞、人中、大陵、三阴交、丰隆等穴为主[7]。幻视加睛明;幻听加听宫;悲泣加意舍[7]。
7.2 耳针疗法
耳针 心、皮质下、肾、枕、额、神门。每次选用3~4穴,留针30min,轻度或中度刺激。[6]
7.3 电针疗法
7.3.1 方一
百会、水沟、通里、丰隆。针后在四肢穴位通以脉冲电流15~30min。用断续波强刺激[6]。
7.3.2 方二
百会、水沟;大椎、风府[7]。两组穴交替使用[7]。针后通以脉冲电流15~20分钟[7]。用断续波作时间较短的强刺激[7]。每日或隔日1次[7]。
8 医案
鲍××,男,29岁,教师。患精神分裂症2月余,入院后表现为拒食,衣冠不整,不知秽洁,思维逻辑障碍,有被迫害妄想,无内省力。检查;心肺(一),神经系统体征(一)。经氯丙嗪、泰尔登及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后病情好转,但象征性思维和强迫观念仍存在。当时泰尔登用量每日600mg,加用耳针,取肾、皮质下、肾上腺穴,并加针阳陵泉,用疏密波,每次通电25min。5次后症状减轻。后改用阳陵泉配百会、定神穴,10次后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出院后随访半年,表现正常。(耳针研究)
9 提示
癫病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应加强护理,配合心理治疗,家属应积极配合,以提高疗效。
10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1.
- ^ [4]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5-86.
-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5-128.
- ^ [6]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5-88.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9]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0-53.
治疗癫病的方剂
- 清心安神豁痰饮
丹参、贝母、竹沥。功效:清心,安神,豁痰。主治:癫病、痫病属心虚气虚有热者。加减:痰多,加牛黄,调服...
- 万病圆
,炼蜜为圆,如小豆大,功能主治: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注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
- 六君健脾汤
泻、炮姜。功能主治:癫狂,清热之后,脉来沉细者;癫病,语言谵妄,喜笑不休,抑郁不遂,脉沉小无力。摘录...
- 加减瓜蒂散
两,硼砂1两,郁金6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癫病。呆呆痴痴,喜怒哀乐,发之皆不中节,或忘前失后,...
- 神运丸
地黄4两,人参4两,川断4两,草龙胆4两。主治:癫病。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空心米汤送下,每日...
- 更多治疗癫病的方剂
治疗癫病的穴位
- 间使
,癫狂病症,胃痛,呕吐,妇人月经不调及热病,失音,疟疾,肘挛腋肿,臂痛,惊悸,热病烦躁,胸痛,癫狂...
- 刺骨
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目眩,腰背痛,...
- 知利介
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针灸大成》: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 知利气
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针灸大成》: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 身柱
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针灸大成》: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 更多治疗癫病的穴位
治疗癫病的中成药
- 羊痫风癫丸
ángxiánfēngdiānwán英文:羊痫风癫丸说明书:药品名称:羊痫风癫丸剂型:3g。羊痫风...
- 癫狂马宝散
志。主治:神经错乱,狂躁不安。痰热蒙蔽心窍引起的癫狂,口吐涎沫,神识不清,语言谵妄,疯狂打闹,烦躁...
- 安魂定魄丹
冷,细研如粉,以软饭和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惊邪癫痫,天行热病,心神狂乱。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新汲...
- 僵蛹片
成份:僵蛹。僵蛹片的功能主治:祛风化痰解痉。用于癫痫,卒中偏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僵蛹片的用法用...
- 浓缩水牛角片
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惊风,癫狂。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片,一日2次。规...
- 更多治疗癫病的中成药
癫病相关药物
- 复方丙戊酸钠缓释片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动物的药理研究发现本品对各种癫痫的实验模型(全身性和部分性)均有抗惊厥作用。同...
- 地西泮注射液
突触前抑制,抑制皮质-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致痫灶引起癫痫活动的扩散,但不能消除病灶的异常活动。(4)骨...
- 地西泮注射液
突触前抑制,抑制皮质-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致痫灶引起癫癎活动的扩散,但不能消除病灶的异常活动。(4)骨...
- 氯硝西泮注射液
黄绿色的澄明液体。【药理毒理】本品为苯二氮卓类抗癫癎抗惊厥药。该药对多种动物癫癎模型有对抗作用,对...
- 苯妥英钠片
故其对癫痫大发作有良效,而对失神性发作无效。其抗癫痫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增加细胞钠离子外流...
- 更多癫病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癫病
- 《医学纲目》:[卷之十一·肝胆部眩]癫痫
癫痫,即头眩也。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癫痫。徐嗣伯云∶大...
- 《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神志门]癫狂痫总论
急病在肝,少食腹满,头眩筋挛癫疾,脉大、脉坚实者癫病,脉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心气虚者精神离散,阴气衰则...
-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癫狂痫
癫、狂病本不同∶狂病之来,狂妄以渐,而经久难已;癫病之至,忽然僵仆,而时作时止。狂病常醒,多怒而暴;...
- 《杂病广要》:[脏腑类癫狂]癫
于阴,则为癫疾,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原其癫病,皆由风邪故也。(《病源论》)病由蓄痰夫风眩之病...
- 《普济方》:[卷九十九诸风门]癫(附论)
亦为痉。凡风喑暴尸厥。及鬼魇不寤皆相似。宜精察之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溺。有顷乃解。二曰...
- 更多古籍中的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