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气

目录

1 拼音

dé qì

2 英文参考

needli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rrival of q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得气:1.针刺术语;2.针刺后,邪气得以疏泄;3.用药的规则。

4 针刺术语·得气

得气(arrival of qi)是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1]。近人又称针感[2]。《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纳),是谓得气。”

4.1 得气与否的识别

当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会在针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2]。《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医学入门》指出:“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

4.2 得气的意义

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的得气,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3]。《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如已得气,则应“密意守气勿失”(《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3]。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促使得气[3][3]

4.3 影响针感的因素

目前,对得气的理解,大多着重于受针者的感觉,称为针刺感应[3]。不同针感的出现,与患者的体质、病情和部位特点有关[4]。如肌肉丰厚的部位,多出现酸胀感和针下沉紧感,神经干分布的部位,多出现酸麻感;感觉迟钝的部位,多出现胀重感;四肢末端和敏感的部位,多出现疼痛感[4]

凡进行针刺治疗,一般均要求有适当的针感,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4]

5 针刺后,邪气得以疏泄

得气指针刺后,邪气得以疏泄[4]。《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通络),得气也。”

6 用药的规则·得气

得气指治病时,必须掌握天时气候,以及人的脏腑生化关系而用药[4]。《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9.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6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