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草

目录

1 拼音

dēng lóng cǎo

2 英文参考

peruvian groundcherry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葡萄科植物狭叶崖爬藤的全株或根·《中医大辞典》·灯笼草

灯笼草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五爪金龙之别名[1][2]

3.1 别名

灯笼草、五爪龙、红葡萄、小五爪龙[2]

3.2 来源及产地

葡萄科植物狭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ypoglaucum Planch的全株或根[2]。分布云南、四川等地[2]

3.3 性味

苦、涩,平[2]

3.4 功能主治

活血祛风,消肿止痛[2]

1.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2]。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服[2]

2.治无名肿毒[2]。捣敷[2]

3.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2]

4 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灯笼草

灯笼草为中药名,出自《江西民间草药》,为《本草拾遗》记载的苦(音zhi织)之别名[3][3]

4.1 别名

灯笼草、野绿灯、天泡草、响铃草[3]

4.2 来源及产地

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的全草[3]。分布长江以南各地[3]

4.3 性味

苦、酸,寒[3]

4.4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3]

1.治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3]。煎服:15~30g[3]

2.治天疱疮,捣汁涂或焙干研末油调敷;疔疮肿毒,煎服或捣敷[3]

4.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3]

4.6 化学成分

本品含酸浆果红素[3]。又含苦蘵素(Physapubescin)、苦蘵甾醇(Pubescenol)、苦甾内酯(Pubescenolide)等[3]

4.7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癌作用[3]

5 茄科植物酸浆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灯笼草

灯笼草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酸浆之别名[4][4]

5.1 别名

灯笼草、天泡草、金灯草、红姑娘[4]

5.2 来源及产地

茄科植物酸浆 Physalis alkekengi L. var. franchetii (Mast.) Mak.的全草[4]。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4]

5.3 性味归经

酸、苦,寒[4]。入肺、脾经[4]

5.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利尿[4]

1.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音哑,黄疸,痢疾,水肿,小便不利[4]。煎服:9~15g[4]

2.治天疱疮,湿疹,疔疮,丹毒[4]。捣敷或研末调敷[4]

5.5 化学成分

本品含酸浆苦素(Physalin)A、B、C,木犀草素及其7-葡萄糖苷等[4]

5.6 药理作用

酸浆果是高效的抗乙肝病毒抗原的药物[4]。煎剂在试管中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4]。据报告,根及果实有催产作用[4]

6 茄科灯笼草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灯笼草

6.1 拼音名

Dēnɡ Lonɡ Cǎo

6.2 别名

灯笼果、打额泡、地灯笼、天泡果、打扑草、苦灯笼草、炮仔草、母炮草

6.3 来源

茄科灯笼草Physalis peruviana L.,以全草入药。

6.4 生境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

6.5 性味

苦,凉。

6.6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炎利水。主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睾丸炎,泡疹,疖疮,疝气痛。

6.7 用法用量

0.5~1两。

6.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7 茄科植物灯笼果的全草·《中华本草》·灯笼草

7.1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7.2 拼音名

Dēnɡ Lonɡ Cǎo

7.3 英文名

Downy Groundcherry Fruitor Herb, Herb of Cape-gooseberry, Herb of Peruvian Gruondcherry

7.4 别名

爆卜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天泡果、响铃子、地灯笼、母炮草、炮仔草

7.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灯笼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peruian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7.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5-90cm。具匍匐的根茎,茎直立,具短柔毛。单叶互生,或2片聚生;叶柄长2-5cm,密生柔毛;叶片卵形圆形至长圆形,长6-15cm,宽4-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对称心脏表,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尖齿,两面密生柔毛。花单生子叶腋,梗长约1.5cm;花萼阔钟状,绿色,5浅裂,裂片披针形,具短茸毛;花冠阔钟状,长1.2-1.5cm,,黄色,喉部有紫色斑纹,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丝及花药蓝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3室。浆果球状,直径,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种子黄色,圆盘状。夏季开花结果。

7.7 生境分布

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或为野生而生于海拔1200-2100m的路旁或河谷。

7.8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25-60cm。茎略呈扁方柱形,具棱,表面灰黄白色或灰青色,密被白色茸毛。叶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长2-5cm,宽2-3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微心形,近全缘或有不规则疏粗齿,暗绿色或黄绿色,两面被白色茸毛;齿长叶柄。叶依处具膨大似灯笼状的花萼,有的已压扁,长约2.5cm,宽约2cm,淡黄绿色,薄纸质,半透明,被有柔毛,内有暗黄绿色奖学金果,近圆形,直径约1cm。气微,味甘、基。

以全草幼嫩、色黄绿、带果宿萼多者为佳。

7.9 化学成份

全草含酸浆双古豆碱(phygrine)[1],古豆碱(hygrine),托品碱(tropine),3β-乙酰氧基莨菪烷(3β-acetoxytro-pane),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碱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碱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碱B(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B),3α-巴豆酸氧基莨菪烷(3α-tigloyloxytropane),红古豆碱(cuscohy-grine),灯笼草碱(physoperuvine)[2],3β-巴豆酰氧基莨菪烷(tigolidine,3β-tigloyloxytropane)[3],灯笼草内酯(perulactone)B[4],睡茄灯笼草素(withaperuvin)D[5].叶中含酸浆内酯(physalolactone)[8],酸浆内酯 B[7],C[8],23-羟基酸浆内酯(23-hydroxyphysalolactone)[9],4-去氧酸浆内酯(4-deoxlolactone B-3-O-β-D-glucopyranoside)[11],灯笼草内酯[12],酸浆苦味素(physalin)A,2,3-二氢睡茄内酯E(2,3-dihydrowith-anolede E),4β-羟基睡茄内酯E(4β-hydroxywithanolide E),睡茄内酯(withanolede)E[13]、S[14],丙种24-E-22ξ-乙酰氧基-1α,3β-二羟基-5,24-麦角二烯-26-酸的酯的甙化合物(glycosidesters of24-E-22ξ-acetoxy-1α,3β-dihydroxyergosta-5,24-dien-26-oic acid)[15]。还含多种黄酮甙:山柰酚-3-芸酚-3-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山柰酚-3-刺槐二糖甙(kaempferol-3-robinobi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7-gluco-side),山柰酚-3-刺槐二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obinobio-side-7-glucoside),槲皮素-3-芸香糖甙(quercetin-3-rutinolide),槲皮素-3-刺槐二糖甙(quercetin-3-robinobioside)槲皮素-3-芸香糖甙-7-葡萄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7-glucoside),槲皮素-3-刺槐二糖甙-7-葡萄糖甙(quercietin-3-robinobioside-7-glucosde)[16]。

根中含右旋灯笼草碱,消旋灯笼草碱,右旋N,N-二甲甘灯笼草碱盐(N、N-dimethylphysoperuvinium salt)[17],睡茄灯笼草素(withaperuvine)[10],睡茄灯笼草素E[18]、F、G[19]、H[20],酸浆双古豆碱[1],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tosterol-β-D-glucoside),酸浆内酯,4β-羟基睡茄内酯E,芸香甙(urtin)[21],根中还含3β-巴豆酰氧基托烷,3α-巴豆酰氧基托烷[7]。

又含挥发性成分:2-甲基丁酸甲酯(methyl 2-methyl butyrate),2,5-二甲基-4-羟基3(2h)-furanone),4-辛酸内酯(4-octano-lide),5-辛酸内酯(5-octanolide),β-紫罗兰酮(β-ionone),β-突劂蔷薇酮(β-danascenone);枸橼酸(citric acid),和少量有机脂肪酸、苯甲酸等[22]。

7.10 药理作用

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灯笼果叶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动物存活期延长70%,宿萼提取物能延长60%,茎提取物能延长30%,根提取物能延长10%。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体外试验如有抗微生物活性,其中叶提取物作用最强。

7.11 性味

味苦;性凉

7.12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感冒;喉痛;咳嗽;痄腮;天郊疮

7.13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7.14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

3.《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

4.《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

5.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7.15 摘录

《中华本草》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4.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