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ǎnshū BL19[中国针灸学词典]
dǎn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胆俞 | ||
---|---|---|---|
汉语拼音 | Danshu | ||
罗马拼音 | Tanshu | ||
美国英译名 | Gallbladder Locu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19 | |
日本 | 19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19 | |
富耶氏 | V19 | ||
德国 | B19 | ||
英国 | B19 | ||
美国 | BI19 |
胆俞为经穴名[1](Dǎnshù[2]BL19)。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胆俞是胆的背俞穴。胆即胆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胆腑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胆俞。胆俞穴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如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呕吐胆汁,口苦舌干,咽痛,目黄,翻胃,噎膈,黄疸,头痛振寒,骨蒸潮热,惊悸不寐,虚劳失精,诸血症,胁痛,呕吐,食不化,肺痨,惊悸,胸腹胀满,肝炎,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现代又多用胆俞穴治疗肝炎,胆道蛔虫症,食道狭窄,胸膜炎,淋巴结结核,溃疡病,失眠,癔病,胆石症,高血压等。
5 穴名解
胆即胆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胆腑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胆俞。
胆,指胆囊,是人体肝脏的附属器,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胆者,中精之府。”《说文》:“胆,连肝之府也。”《白虎通·情性》:“胆者,肝之府也。”故胆与肝连,同司风木。胆汁郁则身黄,泄则口苦,胆气旺则火升,逆则胁满。取之于此,每可收效。在此胆指胆本腑,为连肝之府。此穴为胆在背之俞穴,其位近胆,内应胆腑,为胆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胆疾要穴,故名之,有清泻肝胆、理气解郁作用。[3]
7 所属部位
背部[4]
8 胆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胆俞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5]。
胆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胆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胆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10 胆俞穴穴位解剖
胆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分布。下后锯肌的第一个肌齿从第十一胸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第九肋骨角。该肌由第九至第十二胸神经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0和第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12 胆俞穴主治病证
胆俞穴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如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呕吐胆汁,口苦舌干,咽痛,目黄,翻胃,噎膈,黄疸,头痛振寒,骨蒸潮热,惊悸不寐,虚劳失精,诸血症,胁痛,呕吐,食不化,肺痨,惊悸,胸腹胀满,肝炎,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现代又多用胆俞穴治疗肝炎,胆道蛔虫症,食道狭窄,胸膜炎,淋巴结结核,溃疡病,失眠,癔病,胆石症,高血压等。
胆俞穴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如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呕吐胆汁、口苦舌干、咽痛、目黄、翻胃、噎膈、黄疸、头痛振寒、骨蒸潮热、惊悸不寐、虚劳失精、诸血症等。
胆俞穴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以及肝炎,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等。
现代又多用胆俞穴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炎、食道狭窄、胸膜炎、淋巴结结核、肋间神经痛等。
1. 消化系统疾病:胆囊炎,肝炎,胃炎,溃疡病,呕吐,食道狭窄;
4. 其它:高血压等。
14 胆俞穴的配伍
胆俞配阳陵泉、太冲,有舒肝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呕吐,胃炎,胆道蛔虫。
胆俞配日月,为俞募配穴法,有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黄疸,胆囊炎。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满呕无所出、口苦舌干、饮食不下,胆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胆俞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相距一寸五分……心腹胀满……咽中痛,食不下,目黄,胸胁不能转侧,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
16 胆俞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胆囊的影响
针刺胆俞,在胆囊X线片上可见到胆囊阴影缩小,胆囊收缩,可使Oddi括约肌舒张,也可通过慢性胆囊炎的针刺治疗,取得很好疗效。提示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同时反射性引起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排出胆汁等一系列动态变化,使炎症消除,胆石排出。在B超下观察胆囊炎、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患者在按压胆俞穴后胆囊收缩的变化,结果:按压胆俞后,即刻见到胆囊、胆总管均呈现收缩,并以胆囊收缩最为明显。通过电针胆俞对胆汁分泌进行观察,结果:电针组在单位时间内胆汁分泌量增强,尤其在电针20 min内的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持续电针其量呈下降趋势。
16.2 对胃肠功能有影响
针刺胆俞对肠功能障碍者可使其功能正常化,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液有调整作用,使其胃液总酸度及游离酸趋于正常化。
16.3 对免疫功能有影响
16.4 对垂体的影响
16.5 治疗胆道疾病
慢性胆囊炎,取胆俞、肝俞,交替针刺治疗57例,有良好疗效。以胆俞为主埋线治疗胆囊炎,胆结石128例,有良好疗效、胆道蛔虫症,按摩胆俞治疗20例,有一定疗效。
16.6 治疗胆囊炎
采用肝俞、胆俞、脾俞交替使用,埋揿针,每3d换穴一次,治疗慢性胆囊炎35例。结果:3个月内无复发者为近期治愈,29例;3个月内有轻微发作者为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100%。
16.7 治疗胆绞痛
①按摩胆俞治疗胆绞痛15例,用指揉压3~5min,必要时隔5~10 min后重复1次,均即时缓解。
②按摩胆俞治疗胆绞痛48例,全部患者均于按摩后2~3 min疼痛缓解,一般5 min后疼痛消失,3例无明显放射痛者未能止痛。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26.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78.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5-236.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8-79.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