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

目录

1 拼音

dāng yáng

2 英文参考

EX-HN2[中国针灸学词典]

dāngyá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当阳:1.经外奇穴名;2.太阳穴别名。

4 经外奇穴名·当阳

当阳为经外奇穴名(dāngyáng EX-HN2 )[1][2][3]。出《备急千金要方》。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3]。主治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感冒、鼻塞、鼻炎,卒不识人等。

4.1 拼音

dāng yáng

4.2 代号

EX-HN2

4.3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随年壮,穴名当阳。

4.4 当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当阳穴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3][4]

当阳穴位于瞳孔(正视时)直上入发际1寸处[4]

当阳穴位于瞳孔(正视时)直上入发际1寸处,即头临泣后0.5寸[4]

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

4.5 当阳穴取穴方法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1寸。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1寸,于约平上星穴处取穴[4]

快速取穴:直视前方,沿瞳孔垂直向上,自发际直上1横指处即是当阳穴[5]

4.6 当阳穴穴位解剖

当阳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或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布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7 当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当阳穴有疏风通络,清头明目的作用。

4.8 当阳穴主治病证

当阳穴主治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感冒、鼻塞、鼻炎,卒不识人等。

当阳穴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5]

当阳穴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5]

五官病:头痛,鼻塞,眩晕,目赤肿痛等眼疾[5]

神志病:卒不识人[5]

4.9 当阳穴的配伍

配阳白、神庭,治前额痛[5]

配迎香、合谷,治鼻塞[5]

配太阳、攒竹、鱼腰、四白、风池、光明,治眼疾[5]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5][5]

平刺,针尖向上或向下,针入0.3~0.5寸,局部重胀[5]

4.10.2 灸法

艾炷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5]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4.11 特效按摩

以食指指腹按压当阳穴,每次左右各1~3分钟,可改善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5]

4.12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当阳二穴……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入三分。

《类经图翼》:当阳,当瞳子直入发际内一寸,去临泣五分是穴。主治风眩鼻塞。灸三壮。

《东医宝鉴》:当阳二穴……主风眩、卒不识人、鼻塞。针入三分。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当阳,奇穴。正视时瞳孔直上入发际一寸。针二至三分。灸三壮。主治风眩眼痛、鼻塞,亦治感冒、头痛、目赤肿及其他眼疾。

5 太阳穴的别名·当阳

当阳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太阳穴[5][6]。见《中国针灸学》。

太阳为经外奇穴名(tàiyáng EX-HN5)[6]。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前关、当阳[6]。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6]。太阳穴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7]。主治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每日揉按5~10 min,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7]

5.1 拼音

tàiyáng

5.2 代号

EX-HN5

5.3 出处

《太平圣惠方》: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

5.4 别名

前关(《太平圣惠方》)、当阳[7]

5.5 太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经外奇穴·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7]

经外奇穴·太阳穴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7]

经外奇穴·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8]

经外奇穴·太阳的位置原载:“在外眦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于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开1寸处[8]

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

5.6 太阳穴的取法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8]

5.7 太阳穴穴位解剖

太阳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颞筋膜→颞肌[8]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8]

5.8 太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太阳穴居眉毛外端和目外眦之间,位于头之偏侧,因此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如每日揉按5~10 min,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8]

5.9 太阳穴主治病证

太阳穴主治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太阳穴主治头痛、目疾[8]

太阳穴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8]

太阳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8]。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8]

保健:每日揉按5~10 min,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8]

5.10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8]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8]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8][8]

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8]

治偏头痛向后平刺1~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颞部[8]

治三叉神经痛向下平刺1.5~2.5寸,透下关,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面颊部[8]

注意:针刺时,手法不能过强,退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8]

5.11 太阳穴的配伍

太阳配太冲、委中、关冲、风池、合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作用,主治天行赤眼。

太阳配攒竹、肝俞、太冲、光明、肾俞、照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视物易色。

太阳配头维、率谷、风池,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偏头痛。

太阳配印堂、合谷,治感冒头痛[8]

太阳配百会、四神聪、太阳,治偏头痛[8]

太阳配颊车、耳门、水沟、承浆,治口眼斜[8]

太阳配颊车、耳门、听会、耳尖、风池,治目睛斜视[8]

5.12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头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可灸。针入三分。

《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太阳穴,不可伤,伤即令人目枯,不可治也。

《针灸大成》: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痛,用三棱针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紫脉即见,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出血,极效。

《良方集腋》:偏正头风,斑蝥一个,去头足翅,隔纸研细为末,筛去衣壳,将末少许点在膏药上,如患左痛贴右太阳,患右痛贴左太阳,隔半日取下,永不再发矣。……头风痛坏一目,川贝母一粒,白胡椒七粒,共研末,葱头汁为丸,如柏子大,用膏药贴在太阳穴,目可重明。

《验方新编》:风火眼痛,黄丹和白蜜调敷太阳穴立效。

5.13 研究进展

5.13.1 治疗流行性结膜炎

点刺太阳穴为主治疗103例,效果较好。能调整非洲流行性结膜炎引起的血象异常,促进角膜溃疡穿孔的愈合,促进角膜近期瘢痕的吸收,缩小。

5.13.2 治疗头痛

太阳配印堂,点刺放血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50例,效果良好。

5.13.3 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针刺太阳、风池,可使偏头痛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针刺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8]

5.13.4 对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影响

电针太阳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其在头痛缓解持续时间、缓解程度、克服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较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优势。[8]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7.
  4. ^ [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7.
  5. ^ [5]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8.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