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àimài GB26[中国针灸学词典]
GB26[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
Belt Chann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
Belt Vess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
belt chann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belt vess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4 奇经八脉之一·带脉
带脉(belt channel[1][2]、belt 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据《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带脉是指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约束冲任督三脉,横行腰腹,绕身一周[4]。带之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焉。
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与本脉脉气相通。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腰脊疼痛,妇女带下,足痿不用等。
4.1 带脉交会穴
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载,有带脉、五枢、维道等3穴。
4.2 带脉循行路径
(1)足少阴肾经部分:带脉起于足少阴之正脉,出于舟骨粗隆下方之然谷穴,循内踝后,其别者入跟中,循小腿内而上。
(2)足太阳膀胱经部分:上至腘中,而别走足太阳膀胱经,上合行至肾,至十四椎,内与足少阴肾经、冲脉会合。
(3)足少阳胆经部分:别走足太阳膀胱经,先行至十四椎,外行与足少阳胆经带脉会合。达足少阳胆经之维道穴、五枢穴,上出于季胁(小肋骨处)之带脉穴。
(4)带脉部分:带脉起于京门之下,居髎之上带脉穴,季胁之带脉穴,循行五枢穴、维道穴,不行居髎穴。回身一周如带,故曰带脉。
带脉起于足少阴肾经内踝前下方之然骨穴,上腘别走足太阳膀胱经,合肾至十四椎,属带脉。带脉起于季胁绕身一周。
《中医大辞典》:本脉约自与第二腰椎同高的季胁部下边开始,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横行腰腹,绕身一周。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季胁下,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中医药学名词(2004)》: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横行腰腹,绕身一周。
4.3 带脉病
患带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腹部胀满,身似上浮,如坐水中。
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腰脊疼痛,妇女带下,足痿不用等。
带脉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腰腹胀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脐腹及腰脊痛、下肢痿软不利等。
5 经穴名·带脉
穴位 | 带脉 | ||
---|---|---|---|
汉语拼音 | Daimai | ||
罗马拼音 | Taimai | ||
美国英译名 | Belt Meridian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B26 | |
日本 | 26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B26 | |
富耶氏 | VB26 | ||
德国 | G26 | ||
英国 | G26 | ||
美国 | GB26 |
带脉为经穴名(Dàimài GB26)。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属足少阳胆经。带脉穴是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此穴属足少阳,交会在带脉上,故名带脉。带脉穴主治少腹、腰胁、经带等疾患:如妇人少腹坚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痛经,不孕,七疝偏坠,腰痛,胁痛连背,带下,腹痛,疝气,腰胁痛,阴挺,胁痛,小腹痛,现代又多用带脉穴治疗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阴道炎,睾丸炎,下肢无力,经痛,附件炎等。
5.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病》: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
5.2 穴名解
带,《说文》:“带,绅也。男子系带,女子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意指佩带,在此指带脉。脉,指经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穴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当带脉之所过,与衣带所系之处,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脉在人身匝腰一周,约束诸经,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又可治带下病,故名。[5]
5.3 特异性
5.4 所属部位
侧腹[6]
5.5 带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带脉穴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带脉穴位于侧腹部,第十一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仰卧取穴。
带脉穴位于侧腰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侧卧取穴(《针灸甲乙经》、《针灸集成》等)。
另说在“季胁下一寸八分,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针灸大成》);“脐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类经图翼》)。
带脉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带脉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5.6 带脉穴的取法
带脉穴位于侧腹部,第十一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仰卧取穴。
侧卧位,章门下1.8寸,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水平线交点处取穴;或章门直下,横平神阙取穴[7]。
5.7 带脉穴穴位解剖
带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肋下动、静脉。分布着肋下神经。皮肤由第11、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分布。腹横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它是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参看京门穴)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肋下动脉分布。
5.8 带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带脉穴为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带脉主之”,故主治带下、月经不调、经闭、阴挺[10]。
带脉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交会穴,具有清热利湿、调经止带之功效。
5.9 带脉穴主治病证
带脉穴主治少腹、腰胁、经带等疾患:如妇人少腹坚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痛经,不孕,七疝偏坠,腰痛,胁痛连背,带下,腹痛,疝气,腰胁痛,阴挺,胁痛,小腹痛,现代又多用带脉穴治疗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阴道炎,睾丸炎,下肢无力,经痛,附件炎等。
带脉穴主治少腹、腰胁、经带等疾患:如妇人少腹坚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痛经、不孕、七疝偏坠、腰痛、胁痛连背等。
带脉穴主治带下,月经不调,经闭,阴挺;胁痛,腰痛,小腹痛,疝气。
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阴道炎、膀胱炎、睾丸炎、腰痛、下肢无力等。
带脉穴主治经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疝气,腰痛;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等。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阴道炎;
3.其它:腰痛,下肢无力等。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胀重感,或环腰放射。
取穴时,尽量收腹,显露肋弓软骨缘。
5.10.2 灸法
可灸。
5.11 带脉穴的配伍
带脉配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渗湿止带的作用,主治带下病。
带脉配中极、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去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闭经。
5.12 特效按摩
月经不调、白带异常者可在每天早上起床后,手握空拳,敲击带脉穴100次。
5.13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瘛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玉龙歌》: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
5.14 研究进展
治疗腰骶疼痛:取带脉、足临泣。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带脉直刺25~40 mm,足临泣直刺20~25 mm,行提插泻法,以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为度,留针20 min,10 min行针一次,行提插捻转泻法。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经治疗1周后全部获效,其中40例治愈,疼痛完全消失;6例好转,疼痛明显减轻。
6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98.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70.
-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6-317.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2-113.
-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