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àhè KI12[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h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1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1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大赫 | ||
---|---|---|---|
汉语拼音 | Dahe | ||
罗马拼音 | Taho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Threat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12 | |
日本 | 12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12 | |
富耶氏 | |||
德国 | N12 | ||
英国 | K12 | ||
美国 | Ki12 |
大赫为经穴名(Dàhè KI12)[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维、阴关[2]。属足少阴肾经。大赫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大为小之对,赫即显赫,穴之所在相当于下焦元气显赫盛大之处,故名大赫。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少腹痛,阳痿,疝气,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
6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赫即显赫,穴之所在相当于下焦元气显赫盛大之处,故名大赫。
大,与小对言。赫,有显赫盛大之义。此穴在横骨穴上1寸,为冲脉、足少阴经之会穴,其穴阳气盛大,精气阜聚,为下焦元阳升起,旺盛之处。又以其穴内临子宫,妇人妊娠之后,此处突起易显,因而名之。[3]
8 所属部位
下腹[4]
9 大赫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5]。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大赫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另说在脐下3.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4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4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
11 大赫穴穴位解剖
大赫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分布着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小肠、乙状结肠。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大赫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赫穴有调补肝肾、助热生阳之功,即龙雷在下,水中发火之意。《黄帝内经素问》:“火太过,曰赫曦。”《诗经》:“赫赫明明”,“赫赫炎炎”,“王赫斯怒”,俱为隆盛奋发之意。本穴平于中极,为足少阴脉气所发,与胞宫精室相应,蕴有赫赫之势。其所治症,多属子宫、阴器、局部之虚证。
13 大赫穴主治病证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少腹痛,阳痿,疝气,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等。
18 研究进展
18.1 对卵巢功能的调节
据报道,针刺大赫、中极、关元或针刺与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并用,均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的水平发生变化,尤其同时并用变化更为显著。如果对上述穴位埋针,则可改善迟发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或两者并存障碍。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赫,配中极、关元穴,对卵巢排卵功能有一定影响。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尤其是针刺配合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时变化更明显。对上述穴位埋针,则可改善迟发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或两者并存障碍,从而治疗卵巢功能异常。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3.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