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路黄

目录

1 拼音

dà guò lù huáng

2 英文参考

headleaf loosestrife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大过路黄

大过路黄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芒种花之别名[1]

3.1 别名

云南连翘、细连翘、土连翘、栽秧花、大过路黄[2]

3.2 来源及产地

藤黄科植物金丝梅Hypericum uralum Buch.Ham. ex D.Don.的全株。分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2]

3.3 性味

苦,寒[2]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凉血止血[2]

1.治感冒、咳嗽,肝炎,痢疾,喉蛾,口腔炎,淋病,疝气,鼻衄,便血,血崩。煎服:9~15g。[2]

2.治皮炎,皮肤瘙痒,叶煎水洗;黄水疮,茎叶研末撒敷[2]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过路黄

4.1 拼音名

Dà Guò Lù Huánɡ

4.2 别名

姜花草、痰药

4.3 来源

报春花科大过路黄Lysimachia phyllocephala Hand.-Mazz.,以全草入药。

4.4 生境分布

四川。

4.5 性味

淡,平。

4.6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化痰。主治风热喉痛,咳嗽,大便带血,坠胀,热毒疮等症。

4.7 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大过路黄

5.1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5.2 拼音名

Dà Guò Lù Huánɡ

5.3 别名

姜花草、痰药

5.4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叶头过路黄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phyllocephal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夏季来收,晒干或鲜用。

5.5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通常簇生,曲膝直立,高10-30cm,在阴湿生境中,茎下部常匍匐,节上生根,上部曲折上升,长可达60cm,单一或多分枝,密被长见1-1.5mm的多细胞毛。叶对生;叶柄比叶片短2-12倍,密被柔毛;茎端的两对叶间距小,密聚成轮生状,常较下部叶大1-2倍,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5-8cm,宽8-40mm,先端锐尖或稍钝而具骤尖头,基部阔楔形,两面均被具节糙伏毛,中肋稍宽,在下面明显。花序顶生,近头状,多花;花梗长1-7mm,密被柔毛;花萼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背面被柔毛;花冠黄色,长10-13mm,基部合生部分长约3mm,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有透明腺点;雄蕊5,花丝基部合生成筒,上部分离,花药卵状披针形,裂缝边缘具纤毛;花柱长达8mm,下部及子房先端被毛。蒴果褐色,直径3.5-4mm。花期5-6月,果期8-9月。

5.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600m的阔叶林下和山谷溪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5.7 性味

淡;性平

5.8 归经

肺;胃经

5.9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解毒。主风热咳嗽;咽喉疼痛;热毒疮疥

5.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5.11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