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

目录

1 拼音

dà dū

2 英文参考

Dàdū SP2[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d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大都: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

4 经穴名·大都

穴位大都
汉语拼音Dadu
罗马拼音Tatu
美国英译名Great Metropolis
各国代号中国SP2
日本2
法国莫兰特氏RP2
富耶氏RP2
德国MP2
英国Sp2
美国Sp2

大都为经穴名(Dàdū SP2)[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大都是足太阴脾经的荥穴,五行属火[2][3]。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为荥,故名大都[3]。主治腹胀,胃痛,胃炎,胃痉挛,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呕吐,脘腹胀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霍乱泻痢,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肿痛,足趾痛,小儿惊风,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等。

4.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

4.2 特异性

大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4.3 穴名解

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为荥,故名大都[3]

大,指广泛。都,池也,盛也,丰盈也,又汇聚也。井穴在足大趾内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处,脉之所流为荥,五行属火,为本经之母,穴为土气丰富与储积之处,如水之入于池也。故尊曰大。杨上善说:“水溢为荥”,其气渐盛,经气在此停聚也。由此聚注为俞,故名曰大都。[4]

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潜阴,犹阳气下钟,得时而出,孳发其蕴蓄之性能也。其力无限,故名“大都”。[4]

4.4 所属部位

[5]

4.5 大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5][6]

大都在足趾,第一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6]

大都位于𧿹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缘赤白肉际处(《针灸集成》)[6]。一说“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黄帝内经灵枢·本输》)[6]

大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大都穴的位置(肌肉)

大都穴的位置(骨骼)

4.6 大都穴的取法

大都在足趾,第一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6]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7]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𧿹)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快速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8]

4.7 大都穴穴位解剖

大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跖侧筋膜、趾纤维鞘、(踇)长屈肌腱。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趾跖侧筋膜形成的趾纤维鞘的环部,进入该鞘内,并可刺及鞘内的,由胫神经支配的(踇)长屈肌腱,或从肌腱的上方或下方经过。第1跖骨背动脉由足背动脉发出,在第1、2跖骨小头处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分布到趾背面的内侧缘。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跖骨基底部[8]

皮肤→皮下组织[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和足底内侧动脉分布[8]

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并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通过[8]

4.8 大都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都有泄热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

大都有健脾理气、化湿止泻的作用。[8]

大都有健脾和中、回阳救逆之功,凡患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烦呕,热闷,目眩,呕逆,胸腹胀痛,蛔痛,小儿客忤,表里寒热等症,本穴并能治之[8]

4.9 大都穴主治病证

大都穴主治腹胀,胃痛,胃炎,胃痉挛,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呕吐,脘腹胀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霍乱泻痢,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肿痛,足趾痛,小儿惊风,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等。

大都穴主治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8]

大都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呃逆、呕吐、脘腹胀痛、霍乱泻痢、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热病无汗、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等[8]

现代又多用大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等[8]

大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热病无汗,手足逆冷等[8]

大都穴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体重肢肿,足部肿痛;热病无汗,小儿惊风,心烦,心痛[8]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

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足趾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8][8][8][8],局部有酸胀感[8]

4.10.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注意:孕妇及产后百日内禁灸。

4.11 大都穴的配伍

大都配阴陵泉、商丘,有健脾利湿的作用,治脾虚腹泻[8]

大都配经渠,有解热发汗的作用,治热病汗不出[8]

大都配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治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8]

4.12 特效按摩

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穴,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隐白,腹满,善呕,烦闷,此皆主之。疟不知所苦,大都主之。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大都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蚘痛,小儿客忤。

《备急千金要方》:后闭不通;目眩;目系急,目上插。

《肘后备急方》:主卒霍乱,下利不止。

《医宗金鉴》:大都主治温热病,汗不出。

5 经外奇穴名·大都

大都为经外奇穴名[8]。为八邪之一[8]。出《奇效良方》:“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

5.1 大都穴的定位

大都位于手大指次指之间,当赤白肉际处,微握拳取之[8]。左右计2穴[8]

5.2 大都穴主治病证

主治头风牙痛[8]

5.3 刺灸法

一般针0.3~0.5寸;可灸[8]

5.4 关于八邪

八邪为经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9][9]。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医经小学》列作奇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9]。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5.4.1 拼音

bāxié

5.4.2 代号

EX-UE9

5.4.3 八邪的别名

八关(《景岳全书》)

第1、2指间者又称为“大都”,其他依次分别称为“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10]

5.4.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医经小学》列作奇穴。

5.4.5 八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八邪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10][11]

八邪穴位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每手4穴,两手共8穴[11]

八邪穴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12]。《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5.4.6 八邪取穴方法

患者握拳取穴。

微握掌,在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12]

5.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

5.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八邪1)和骨间肌(八邪2、3、4)[12]

5.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12]

5.4.8 八邪穴的功效与作用

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

5.4.9 八邪穴主治病证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12]

八邪穴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12]

八邪穴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12]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咽痛,齿痛,目痛;烦热,疟疾,毒蛇咬伤[13]

5.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内关、阳池、合谷、外劳宫、足三里、中脘、悬钟、陷谷,治多发性神经炎[13]

八邪配外关、阳池,治鹅掌风。③配后溪、三间,治手指麻痛[13]

八邪配外关,治手指麻木[13]

八邪配阳池,治鹅掌风[13]

5.4.11 刺灸法

5.4.11.1 刺法

斜刺0.5~0.8寸[13][13],局部胀痛[13],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13]

斜刺0.5~1寸[13]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3]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3][13][13][13]

针刺八关(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为八关大刺[13][14]。《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

5.4.11.2 灸法

可灸[14][14]

5.4.12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环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环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中国针灸学》:八邪,手五指歧缝间。针五分。主治手臂红肿。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0.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3.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401.
  14.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