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àchángshū BL25[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cháng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大肠俞 | ||
---|---|---|---|
汉语拼音 | Dachangshu | ||
罗马拼音 | Tachangshu | ||
美国英译名 | Large Intestine Locu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25 | |
日本 | 2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25 | |
富耶氏 | V25 | ||
德国 | B25 | ||
英国 | B25 | ||
美国 | BI25 |
大肠俞为经穴名[1](Dàchángshù[2]BL25)。代号BL25。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肠鸣,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肠出血,遗尿,肾炎,淋病等。
7 穴名解
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
大,与小对言。肠是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大肠”即从盲肠至肛门的一段,为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大肠者,传导之府。”此处大肠指大肠本腑。大肠司传导,主变化,体之俞,腑之应也。本穴系大肠在背之俞穴,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因而得名。[3]
8 所属部位
腰部[4]
9 大肠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5]。
大肠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10 大肠俞穴的取法
大肠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
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11 大肠俞穴位解剖
大肠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三腰神经的后支。皮肤由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经过。腰大肌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呈纺锤形。起于第十二胸椎、上四个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腰丛的神经根位于肌质内,其分友穿行于它的内、外侧和肌腹。腰大肌的前面还有输尿管由肾门行经到盆腔。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第5腰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4、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12 大肠俞的功效与作用
大肠俞为治疗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疗腰部疾患的主穴[9]。
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旁,与大肠腑内外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之处,大肠为传导之官,故可治疗肠病、痔疾。
大肠俞有通调大肠之功,主治大肠疾患。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
大肠俞既为大肠之俞,其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腑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上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采用本经背部俞穴,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
13 大肠俞主治病证
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肠鸣,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肠出血,遗尿,肾炎,淋病等。
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
大肠俞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以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0.5~1.2寸。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有触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直刺1~1.5寸。
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
14.2 灸法
可灸。
18 大肠俞研究进展
18.1 对肠道的影响
对肠黏膜病变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利于止血及促进炎症的吸收。
18.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根据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证实,隔药饼灸大肠俞、气海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优于消炎药物,提示隔药灸大肠俞、气海具有健脾止泻,强壮补虚,促进溃疡修复的作用。
18.3 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艾灸大肠俞发现微循环改善在灸后1 min出现,并可持续60 min以上,但以60 min时,微循环改善较显著,可见甲皱微血管数增多,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减轻,清晰度改善等。微循环变化与肠黏膜病变的恢复具有一致性,微循环的改善有利于止血及促进炎症的吸收。
18.4 治疗肛周疾病
针挑大肠俞治疗肛周疾病19例,每次挑刺一侧腧穴,3~5 d后挑刺另一侧,一般挑2次即可。结果:痊愈14例,好转5例,有效率为100%。挑治后3个月内禁重体力劳动,不吃刺激食物。孕妇禁用。
18.5 治疗腰肌劳损
针刺大肠俞、肾俞治疗腰肌劳损137例,随证加用腰阳关、委中,留针30 min,行针1次,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治愈77例,占56.2%;好转36例,占26.3%;无效24例,占17.5%。总有效率为82.5%。
18.6 治疗慢性结肠炎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0.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1-242.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0.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