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莲

目录

1 拼音

chuān xīn lián

2 英文参考

andrographitis,herb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mmon andrographis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kalmegh[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ndrographis paniculat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ommon andrographis (Andrographis paniculata)[朗道汉英字典]

Herba Andrograph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mmon andrographis herb[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穿心莲

穿心莲为中药名,见《广东中草药》。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 Nees 的干燥地上部分[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Andrograph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ommon andrographis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一见喜、斩蛇剑、苦草、榄核莲。

春莲秋柳、一见喜、榄核莲、斩蛇剑、苦草[2]

7 来源

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f.) Nees的地上部分。

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f.) Nees的全草或叶[2]

8 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株味极苦。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节稍膨大。叶对生,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披针形,长2~11cm,宽0.5~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侧脉3~4对;叶柄短或近无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5深裂,外被腺毛;花冠淡紫白色,唇形,上唇外弯,2齿裂,下唇直立,3浅裂,雄蕊2,药室一大一小,大的被髯毛,花丝一侧有柔毛;子房2室。蒴果长椭圆形,长约1.5cm,两侧呈压扁状,中央具一纵沟。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于湿热的平原、丘陵地区。

9 产地

长江以南温暖地区多有栽植[2]

穿心莲主产广东、福建。现长江南北各地均引种栽培。

10 采收与初加工

初秋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

11 性味归经

穿心莲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肠、小肠经[2]

12 穿心莲的功效与主治

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2]

穿心莲治细菌性痢疾,肠炎,肺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肺脓疡,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盆腔炎,眼结膜炎:煎汤内服,6~9g;研末,0.9~1.5g,日服2~3次[2]

穿心莲治疮疖痈肿,丹毒,蛇、虫咬伤,汤火伤:捣汁涂并煎服[2]

穿心莲为眼科常用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用于温病初起,目赤肿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脂、脱氧穿心莲内脂、新穿心莲内脂等,可配制成10%穿心莲眼液或眼膏,用于治疗天行赤眼,黑睛生翳,暴风客热等。

13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

穿心莲含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新穿心莲内酯(neoandrographolide)、14-去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甙(andrographoside)、14-去氧穿心莲内酯甙(14-deoxyaandrographoside),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

穿心莲叶含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等[2]

穿心莲根含穿心莲黄酮苷、穿心莲黄酮、3-O-甲基穿心莲黄酮、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等黄酮类成分[2]

14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穿心莲内酯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它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及镇静作用,可能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2]

穿心莲在体外需较高浓度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穿心莲内酯对菌痢有明显疗效[2]

穿心莲总黄酮对心肌梗死动物的缺血性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2]

15 穿心莲的不良反应

穿心莲味极苦,用量过大易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针剂肌内注射亦可能出现过敏反应[2]

16 制剂

穿心连片

17 穿心莲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穿心莲

Chuanxinlian

ANDROGRAPHIS HERBA

17.2 来源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初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

17.3 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多分枝,长50~70cm,节稍膨大;质脆,易折断。单叶对生,叶柄短或近无柄;叶片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或波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气微,味极苦。

17.4 鉴别

(1)本品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上、下表皮均有含圆形、长椭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并有腺鳞,有时可见非腺毛。栅栏组织为1~2列细胞,贯穿于主脉上方;海绵组织排列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呈凹槽状,木质部上方亦有晶细胞。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增大的晶细胞,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直径约至36μm,长约至180μm,较大端有脐样点痕,层纹波状,下表皮气孔密布,直轴式,副卫细胞大小悬殊,也有不定式。腺鳞头部扁球形,4、6(8)细胞,直径至40μm;柄极短。非腺毛1~4细胞,长约至160μm,基部直径约至40μm ,表面有角质纹理。

(2) 取穿心莲对照药材0.5g,加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脱水穿心莲内酯对照品、穿心莲内酯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6μl和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4:3: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2%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溶液与2mol/L氢氧化钾溶液(1:1)混合溶液(临用时配制),立即在日光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7.5 检查

叶  不得少于30%。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1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1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52:48)为流动相;穿心莲内酯检测波长为225nm,脱水穿心莲内酯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穿心松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峰计算均应不低于2000。

1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穿心莲内脂对照品、脱水穿心莲内脂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1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40%甲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功率25W,频率33kHz)30分钟,放冷,在称定重量,用4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中性氧化铝柱(200~300目,5g,内径1.5cm)上,用甲醇15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1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穿心莲内酯(C20H30O5)和脱水穿心莲内酯(C20H28O4)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17.8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节稍膨大。切面不平坦,具类白色髓。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或波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气微,味极苦。

17.9 鉴别

(除叶横切面外)  同药材。

17.10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17.11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17.12 用法与用量

6~9g ;外用适量。

17.13 贮藏

置干燥处。

17.14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穿心莲药品说明书

18.1 别名

榄核莲;一见喜 ,穿心莲

18.2 适应症

对急性菌痢、肠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咽炎、气管炎、轻症肺炎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18.3 用量用法

1.穿心莲浸膏片(抗炎灵片):每片含干浸膏0.105g。1次4~6片,1日3~4次。也可将片研末用水或酒调糊敷患处。 2.穿心莲内酯片:口服:每片0.05g,1次0.1~0.15g,1日3~4次。 3.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注射液:肌注:1次0.1~0.2g,1日2次。静滴:1日0.4~0.75g,加于5%~10%葡萄糖液或等渗盐水输液中滴注。

18.4 规格

片剂:穿心莲内脂片,每片含0.05g。 注射液:穿心莲内脂注射液,每支0.1g(2ml).

1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