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链蛇

目录

1 拼音

chì liàn shé

2 中文名

赤链蛇

3 拉丁名

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1842)

4 俗名

火练蛇(福建)、红斑蛇(福建、台湾)、火赤链、桑根蛇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游蛇科

7 中文属名

链蛇属

8 形态

赤链蛇为体形中等的“无毒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1260/220mm,雌1380/250mm。头宽扁,头颈略能区分;眼小,瞳孔直立椭圆形。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红色倒“V”字形斑,有时不明显;体背黑色,有51—87+12—30个红色窄横斑,横斑间隔约2~4枚鳞,横斑宽度约占1~2枚鳞长,红色横斑在体侧最外第5或第6行背鳞处分叉达腹鳞,并杂以黑褐色散点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

9 鉴别特征

赤链蛇背鳞平滑无棱;体黑褐色,有51—87+12—30个红色窄横斑;颊鳞常入眶。

10 地理分布

赤链蛇分布于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台湾、天津、云南、浙江。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

11 生态生物学资料

赤链蛇一般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一般在11月下旬入蛰冬眠(安徽芜湖),翌年3月中旬出蛰。性较凶猛;多于傍晚活动。以蛙、蟾蜍、蜥蜴、蛇、鱼、鼠等为食,亦能捕食小鸟。卵生。

12 有毒/泌毒部位

后毒牙

13 毒素类型

溶血性毒素

14 毒性

链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1996年吴卯斌就发现赤链蛇具有杜氏腺和后毒牙的存在吴卯斌对赤链蛇的解剖还发现该蛇还有副毒牙,杜氏腺的排毒管极短,用注射染料的方法可见位于杜氏腺的前侧下方,管壁薄而透明,导管开口于主毒牙的牙鞘内的外侧。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后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15 中毒途径

咬伤

16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采集: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126-129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95-196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138-139

吴卯斌.赤链游蛇毒器的发现及离体毒腺的产毒最[J].蛇志,1996,8(1):15-17.

李金荣、蓝 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 OF 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

17 《*辞典》:赤链蛇

17.1 出处

《本草纲目》

17.2 拼音名

Chì Liàn Shé

17.3 别名

赤链(陶弘景),赤楝蛇、桑根蛇(《本草纲目》),火赤炼(冻义《动物学》),火练蛇(薜德焴《系统动物学》),火赤链蛇(《脊椎动物分类学》),红斑蛇(《生物学通报》(2):8,1958)。

17.4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

17.5 原形态

体长可达1.2米。头部略扁,呈椭圆形。吻鳞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小,前端椭圆。额鳞短,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颅顶鳞长而大,长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眼上鳞小。颊鳞狭长、入眼,下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上唇鳞8片。眼前鳞小,1片,不达头背;眼后鳞2片,偶为3片。前颞鳞2片,下面一片特大;后颞鳞3片。鼻孔位于2鼻鳞之间,有瓣膜。下唇鳞10片,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与前4个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体鳞光滑,背中央后部有数行微弱的起棱。鳞列19~17~15行。腹鳞187~207片,肛鳞单一,尾下鳞64~79对。体背面黑色,具有约70条左右狭窄的红色横纹;头部鳞片黑色,有显明的红色边缘。头后部有一"丫"形纹。腹部白色,在肛门前面则散生灰黑色小点。有时尾下全呈灰黑色。

17.6 生境分布

栖于田野;村庄及水源附近地带。以蛙类、蜥蝎及鱼类为食。性凶暴,但无毒。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

17.7 炮制

捕得后,打死,烧存性,研末用。

17.8 功能主治

治慢性瘘管及溃疡。

17.9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于疮面;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

17.10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结核性瘘管:将赤链蛇打死,置于瓦片上,以松柴烈火烧枯,研为细末过筛备用。用时按瘘管口径大小,用纸捻粘赤链蛇粉末插入;瘘管大时用纸捻或纱条粘药少许送入;对溃疡面可将赤链蛇末薄薄撒布于上,纱布包扎。每间隔2日换药1次(亦可酌情增减次数)。治疗80余例,皆治愈,但有2例复发。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17.11 摘录

《*辞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