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痢
赤痢 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即血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详血痢条。作者:
-
《质疑录》:论赤痢自小肠来
白痢自大肠来,赤痢自小肠来,此丹溪以赤白分气血为言也。然大肠为传导之官,痢属动脏腑之脂膏,伤肠胃之血络,故赤白俱并入大肠而下。若小肠则为出溺,而赤痢何云自小肠来?谓心主血,心与小肠为表里,故赤痢本小肠之所化则可,若谓从小肠而来,未见小肠为下痢之腑也。其言不可以辞害意。《质疑录》清张介宾公元1644-
-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五]赤痢方四首
病源此由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成痢挟热,热乘于血,则血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也。(出第十七卷中)集验疗下赤痢方。秫米(一把)鲫鱼酢(二脔细切)薤白(一虎口细切)上三味合煮如作粥法,啖之。(古今录验同出第四卷中)千金疗赤带下方。成煎猪膏(三合)清酒(五合)上二味以缓火煎十沸,适寒温,顿服之。
-
《普济方》:[卷二百十二泄痢门]赤痢
(附论)夫热痢之甚者。为赤痢。本由肠虚为风邪所伤。又挟邪热。血得热而妄行。乘虚必渗入肠中。与痢相杂。其色纯赤。名为赤痢。若肠虚不服药。则为久痢。变成呕哕疳之候矣。方黄连汤治因冷冻饮料食。变成赤痢。黄连(一两)肉豆蔻(一枚)桂(去粗皮)地榆(各一两)白芷赤石脂(各一两半)诃黎勒皮(一两)黄芩(半两)附
-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七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九十二、赤痢候
小儿有挟客热,客热入于经络,而血得热则流散,渗入大肠,肠虚则泄,故为赤痢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六、久赤痢候
久赤痢者,由体虚热乘于血,血渗肠间,故痢赤。肠胃虚,不平复,其热不退,故经久不瘥。胃气逆,则变呕哕也。胃虚谷气衰,虫动侵食,则变为。《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四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四十二、产后赤痢候
赤痢,血痢也。因产后血虚,为热气所乘,热搏血渗入肠,肠虚而泄,为血痢。凡血痢,皆是多热,热血不止,蕴瘀成脓血痢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治赤痢诸方
夫赤痢者。由肠胃虚弱。风邪所伤。则夹热。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也。治赤痢。腹中疼痛。小便涩。口干烦热。犀角散方。犀角屑(三分)木香(半两)黄芩(一两半)地榆(三分锉)黄连(一两去须微炒)当归(一两锉微炒)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治赤
-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五]赤痢
论曰热痢之甚者,为赤痢,本由肠虚为风邪所伤,又挟邪热。血得热而妄行。乘虚必凑。渗入肠中。与痢相杂,其色纯赤。名为赤痢,若肠虚不复。则为久赤痢。变成呕哕疳之候矣。治痢下黄赤水,或黄赤脓。四肢烦皮肤冷者,黄柏丸方黄柏(去粗皮一两)黄连(去须炒二两)熟艾(半两)黄芩(去黑心一两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白
-
《孙文垣医案》:[卷四新都治验]程氏妇小产后患赤痢
一程氏妇,吾孙门女也。小产后二十日矣,患赤痢,一日十余次,怯寒恶食,小腹胀痛。诊之右寸滑大,知其虚中有热,忆其恶露未净,故小腹胀痛。专科泥丹溪产后大补气血之语,概施之,因而作痢。乃翁曰∶病尚怯寒,何云有热?予曰∶书云恶寒非寒,明是热症由热极而似水也。饮药后当自知之。以白芍药、当归、滑石为君,桃仁、酒
-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五]久赤痢方二首
病源久赤痢者,由体虚,热乘于血,血渗肠间,故痢赤。肠胃虚,不平复,其热不退,故经久不瘥,胃气逆则变为呕哕也,胃虚谷气衰,虫动侵食,则变为也。(出第十七卷中)千金疗下赤连年方。地榆鼠尾草(各一两)上二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为二服,如不瘥,取屋尘水尽去滓,服一升,日二服,古今录验服屋尘汁一小杯,余
-
《普济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门]下赤痢白痢
服。乳香丸治赤白痢疾。乳香(一钱)没药(一钱)丁香(五十粒)胡椒(五十粒)巴豆(十五粒)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大人用七丸。中人五丸。小儿三丸。赤痢蜜水下。白痢生姜汤下。赤白痢生姜汤蜜水汤下。泻不止米汤下。透红丹治赤白痢疾。诸般泄泻。江子(去壳油)杏仁(四十九粒)黄丹(一两)信(一钱半)黄蜡(一
-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五、赤痢候
此由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挟热,热乘于血,则血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六第八门]治赤痢
章教授方。煎四物汤下驻车丸,病甚者驻车丸一贴只作一服。《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华佗神方》:[卷四]四一一二·华佗治赤痢神方
香淡豉半升黄连一升先以水一升半,浸豉一日,滤取汁,碎黄连,薄绵裹豉汁中,煎取强半升,空腹顿服,即止。《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仁术便览》:[卷二痢疾]【紫金锭】
治赤痢凉水磨下,白痢姜汤磨下,垂死者以水磨,即愈。《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七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九十九、痢如膏血候
此是赤痢肠虚极,肠间脂与血俱下,故谓痢如膏血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第一章传染病防治
寒)、癫狂病或被癫兽以及可疑有癫病之兽咬伤者(狂犬病)等10种病应报明巡捕官查核。1918年4月22日,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在《青岛码头规则》中规定:赤痢、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膜炎、霍乱、痘疮、猩红热、鼠疫、黄热病等均称传染病。1922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规定霍乱、赤痢、肠伤寒、斑疹伤寒、天
-
《奇方类编》:[卷上痢泻门]痢疾便方
陈茶(赤痢七钱,白痢三钱)连皮生姜(赤痢三钱,白痢七钱)砂仁一钱五分核桃仁一钱五分水碗半,煎七分,空心服。如红白痢,茶姜各五钱。《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委陵菜
宿存。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于向阳山坡、荒地。主产山东、辽宁、安徽。 采制 春季未抽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 根含鞣质、蛋白质、五氧化二磷;嫩苗含维生素C。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痈肿疮毒。作者:自动采集
-
【芍药汤】
,非外因湿暑,即内因生冷,湿蒸热郁酿成,初起府病,久则传藏,府病易治,藏病难治,府者何,病在大肠则从金化,故其色白,病在小肠则从火化,故其色赤,所以赤痢多噤口,以小肠近胃,秽气易于上攻,而为呕逆不食也,藏者何,传心则热不休,下利血水,传肾则利不止,如屋漏水,传脾则水浆不入,哕逆不食,此汤治初病在府之
-
化滞丸五八
,七丸,壮人十丸,五更空心用陈皮汤下.不欲通者,以津下.知所积物,取本汁冷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因食,吐不止,以津咽下即止.妇人血气痛,当归汤下.赤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痛,石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肠气,茴香酒下.若欲推荡积滞,热姜汤下,仍加数丸;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饮冷
-
“五朵金花”治细菌性痢疾
3次,对一般细菌性痢疾均有效。 木槿花木槿花又称白槿花,性味甘苦、微寒,无毒。素以擅治赤白痢著称。清代陆定圃《冷庐医活》载:“白槿花治赤痢甚效,凡是赤痢者,以花五六朵,置瓦上炙研,调白糖汤,服之皆愈。采花晒干,藏之次年,治痢亦效。木槿花为何对治疗赤白痢有特殊疗效呢?《朱良春用药经验》称
-
攻心灵致药物性肠炎1例
硝酸甘油,一点通,复方丹参液等静滴,同时口服攻心灵,每天二次,每次一粒。因有慢性咽炎,患者自备华素片,口含治疗。一周后,患者腹痛加重,同时伴有腹泻,赤痢样大便,后停用攻心灵改含亮嗓、慢严舒柠牌清喉利咽颗粒等诸症消失,继续治疗一周,治愈出院。2讨论 攻心灵为我院经验方。主要成份为猪心、朱砂、柏子仁等
-
大便下血案例
其肠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至腐败酿毒,二药之性皆善消除毒菌也。又其腹疼下血,已历半载不愈,有似东人×××所谓阿米巴赤痢,硫黄实又为治阿米巴赤痢之要药也。【复诊】前药连服三剂,下血已愈,心中亦不发热,脉不若从前之浮,至数如常。而其大便犹一日溏泻四五次,此宜投以健胃固肠
-
《本草择要纲目》:[温性药品]白头翁
(一名野丈人。花子茎叶同。)【气味】苦温无毒。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主治】温疟狂。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腹痛。疗金疮鼻衄。止毒痢赤痢。腹痛。百节骨痛。项下瘤。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消赘。《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繁公元1644-1911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七泄泻方五道]针头丸
治水泻积痢。杏仁(四十枚,去尖,烧留性)巴豆(四十枚,去皮,烧留性)砒(二字,别研)草乌头(上件为细末,酒煮蜡一两和丸如芥子大。每服五丸,小儿三丸。赤痢,煎甘草汤下。白痢,《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本草撮要》:[卷六金石部]【滑石】
味甘寒。入足太阳经。功专发汗利小便。得甘草解暑止泻。加红曲治赤痢。加干姜治白痢。凡脾虚下陷。及精滑有孕。病当发表者均忌。石苇为使。宜甘草。《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祖剂》:[卷之四香连丸]变通丸
用川黄连去毛吴茱萸汤泡过各二两同炒香拣出各为末以粟米饭和丸如桐子大各收每十丸赤痢用黄连丸甘草汤下白痢用茱萸丸姜汤下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乃浙西河山方救人甚效《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12.鸦胆子解
鸦胆子∶俗名鸭蛋子,即苦参所结之子。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赤痢间有凉者),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愚生平用此药治愈至险之赤痢不胜纪,用时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鸭蛋子味甚苦,服时若嚼破,即不能下咽。若去皮时破者,亦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