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牛蒡子

目录

1 拼音

chǎo niú bàng zǐ

2 英文参考

stir-baked FRUCTUS ARCTI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炒牛蒡子为牛蒡子的炮制品。牛蒡子的炒法唐代已有,见《食疗本草》。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1]。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1]。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1]。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1]

4 炒牛蒡子的炮制方法

牛蒡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名恶实[1]

唐代开始炒用(《食疗本草》)[1]

宋代增加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金元时有烧存性(《儒门事亲》)[1]

明代有焙黄(《普济方》)、水煮晒干炒香(《证治准绳》)、酥炙(《外科启玄》)、酒炒(《医宗必读》)等方法[1]

清代基本同前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1]

净牛蒡子的制法:取原药材,筛去灰屑及杂质[1]。用时捣碎[1]

炒牛蒡子的炮制方法:取净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断面浅黄色,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1]。用时捣碎[1]

5 炒牛蒡子的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1]。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1]。果皮较硬,富油性[1]。味苦微辛而稍麻舌[1]

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1]

6 炒牛蒡子的质量要求

牛蒡子含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于5.0%[1]

7 牛蒡子的性味归经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1][2]。归肺、胃经[2][2]

8 牛蒡子的功效与主治

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2]

牛蒡子疏风,透疹,利咽,消肿[2]

牛蒡子治风热感冒,咳嗽,疹出不畅,咽喉肿痛,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痈肿疮毒[2]

牛蒡子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9 炒牛蒡子的炮制作用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归肺、胃经[2]。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2]。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10 炒牛蒡子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

11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0-1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