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威灵仙

目录

1 拼音

cǎo běn wēi líng xiān

2 出处

本品是从宋代至清代药用威灵仙品种之一。《本草图经》在论述威灵仙时说:"今陕西州军等及河东、河北。京(汴)东、江湖州郡或有之。初生比众草最先,茎梗如钗股,四棱,叶似柳叶作层,每层六七叶如车轮,有六层至七层者,七月内生花,浅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头者,实青,根稠密多须似谷,每年亦朽败。"据其所述,参考并州(今山西太原)威灵仙、晋州(今山西临汾)威灵仙和宁化军(在今山西宁武县境)威灵仙图,

3 拼音名

Cáo Běn Wēi Línɡ Xiān

4 别名

九盖草、狼尾巴花、九节草、山鞭草、草玉梅、九轮草、斩龙剑、秆杆升麻、草龙胆、山红花、二郎箭

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草本威灵仙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onicastrum sibiricum (L.) Pen-nel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根切片,全草切碎,晒干。

6 原形态

草本威灵仙 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根状茎横走,长达13cm,节间短,多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无毛或略被柔毛。叶4-6枚轮生;无柄;叶片长圆形至宽条形,长8-15cm,宽1.5-4.5cm,先端渐尖,边缘有三角状锯齿,两面无毛或疏被柔毛。花邓顶生,长尾状,各部分无毛;花梗短;花萼5深裂,裂片不等长,前面最长者约为花冠的一半,钻形;花红紫色、紫色或淡紫色,长5-7mm,4裂,裂片宽度不等,花冠筒内面被毛;雄蕊2。蒴果卵形,长约3mm,4瓣裂,两面有沟。种子椭圆形。花期7-9月。

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山坡草地及山坡灌丛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省北部、甘肃东部及山东半岛。

8 化学成份

本品含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4-二甲氧基桂皮酸(3,4-dimethoxy cinnamic acid),3-O-乙酰齐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D-甘露醇(D-mannit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中含米内甙(minecoside),梓醇(catalpol),6-O-藜芦基梓醇酯(6-O-veratryl catalpol ester),桃叶珊瑚甙(aucubin),6-去氧-8-异阿魏酸哈帕甙(6-deoxy-8-isofer-uloyl harpagide),β-谷甾醇-3-O-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3-O-D-glucoside),菜油甾醇 3-O-D-葡萄糖甙(campesteryl 3-O-D-gluco-side),β-谷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甘露醇。种子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等。

9 药理作用

抗炎镇痛作用:轮叶婆婆纳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显着的抗炎镇痛作用。经与毛茛科的三种威灵仙比较,其抗炎作用的强度为:轮叶婆婆纳>威灵仙>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其镇痛强度为:轮叶婆婆纳>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威灵仙。经进一步筛选,从中分出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异阿魏酸具有很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为抗风湿的主要活性成分。3-O-乙酰齐墩果酸具有抗炎作用。3,4-二甲氧基桂皮酸亦有抗炎镇痛作用。甘露醇具有镇痛作用。

10 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轮叶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47.75g/kg(可信率11.7%)。

11 性味

味辛;微苦;性寒

12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主感冒风热;咽喉肿痛;腮腺炎;风湿痹痛;虫蛇所伤

13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14 附方

威灵仙,《纲目》:“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品在宋代至清代曾为威灵仙的品种之一,从清代至近代之威灵仙,多用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习用已久,难以更改,故称本品为草本威灵仙以别之。以其能治蛇伤,故别称斩龙剑。

15 各家论述

1.《新修本草》:"出商州洛阳县,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阴干,余月并不堪采。每年傍引,年深转茂,根苗渐多,经数年亦折败。"2.《开宝本草》:"威灵仙,出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不闻水声者良。生先于众草,茎方,数叶相对。花浅紫,根生稠密,岁久益繁。各月丙丁戊己日采,忌茗。"3.《枫窗小牍》:"威灵仙难得真者,俗医所用多藁本之细者尔。其验以味极苦而色紫黑如胡黄连状,且脆而不韧,折之有细尘起,向明示之,断处有黑白晕,俗谓有鸲鹆眼。此数者备然后为真。"4.《救荒本草》:"威灵仙今密县梁家冲山野有之,苗高一二尺,茎方如钗股,四棱,茎多细茸白毛,叶似柳叶而阔,边有锯齿,又似旋覆花叶,其叶作层生,每层六七叶,相对排如车轮样,有六层至七层者,花浅紫色或碧白色,作穗似蒲台子,亦有似菊花头者,结实青色,根稠密多项,采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再以水淘净,油盐调食。"

16 摘录

《中华本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