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fructus xanthii[朗道汉英字典]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achene of Siberian cocklebu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ANTHII FRUCTU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Xanthi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苍耳子为辛温解表药[1]。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2]。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4 拉丁名
Fructus Xanth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
11 苍耳子生药性状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苍耳子的炮制
其炮制南北朝刘宋时期为:“凡采得,去心。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干用”(《雷公炮炙论》)。
宋代有微炒(《太平圣惠方》)。
清代基本沿用前法。
12.1 苍耳子的炮制方法
2.炒苍耳子 取净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12.2 成品性状
苍耳呈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体轻质坚。破开后内有双仁。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12.3 炮制作用
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
炒后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取苍耳子煎服有效(《食医心镜》)。
12.4 炮制研究
据初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苍耳子的毒性与其所含毒性蛋白有关;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质常损害肝、心、肾等内脏实质细胞,出现黄疸、心律不齐、蛋白尿。尤以损害肝脏为甚,能引起肝昏迷而迅速死亡,即便治愈,也易留下肝肿大后遗症。
苍耳子毒蛋白为其毒性成分之一,经水浸泡或加热处理,可降低毒性,如炒焦、炒炭后能破坏其毒性。有人认为苍耳子药用必须炒至焦黄,使脂肪油中所含毒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被溶出,而达到去毒目的。另有研究认为,苍耳子炒品和炒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生品;而脂肪油含量则低于生品,镇痛作用强于生品,毒性低于生品。经对苍耳子及其炮制品质量进行研究,认为水分一般在5%以下,水浸出物不低于8%,脂肪油不低于12%。
苍耳子《中国药典》记载虽为有毒,但其生品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均不大,未能测出 LD50,其最大耐受量为成人临床用量的277倍以上。尚需进一步研究。
12.5 贮存方法
14 苍耳子的功效与主治
苍耳子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的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
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取苍耳子煎服有效(《食医心镜》)。
苍耳子具有散风寒,通鼻窍,止痛,止痒,杀虫的功效。治风寒头痛,鼻渊,鼻塞,牙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挛,麻风,疥癞,皮肤瘙痒。
15 苍耳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16 苍耳子的药理作用
苍耳子的主要药理作用有:降血糖,抑制心脏,抗炎,镇痛,镇咳,平喘,调节免疫,抗肿瘤,抗凝血酶,抗细菌,抗病毒等。
苍耳子煎剂可镇咳,抑制心脏活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苍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可能是一种苷类性质的物质,它能引起动物的血糖急剧下降而致惊厥和死亡。动物的病理解剖还发现,中毒后肾脏、肝脏都受到损害,脑组织有继发性水肿。
18 苍耳子中毒
18.1 不良反应机制
苍耳口服中毒量为30~90g。如服苍耳子干品30g以上,新鲜苍耳子10粒以上,儿童5~6粒即可中毒。其主要有毒成分为鼠李糖,含有的苍耳子苷等,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可损害心、肝、肾等内脏实质细胞,并可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还作用于消化及神经系统,影响正常功能,最终导致呼吸和循环的衰竭。
18.2 临床表现
潜伏期因食苍耳子的果、芽、饼的不同而不同,直接生食者潜伏期快则4~6h,慢则2~3d;食幼芽者1~3d发病;食苍耳子饼者10~20h发病。中毒表现为:轻者乏力、头晕、头痛、精神萎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面色潮红、发热等,严重者则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黄疸、肝区痛、肝大、出血倾向、颈强直、血压下降、尿闭、休克,甚至肝性脑病。
18.3 治疗
1.肠道出血时可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洗胃,硫酸镁导泻,超过4h者可用1%~2%的食盐水高位灌肠,静脉输液,给予葡萄糖醛酸和大量维生素C、B1、B12等保肝药物。
2.对症治疗:有出血者,给予维生素K等止血剂,必要时输血。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等。有心衰、尿闭者,要限制输液量,对症治疗。
19 苍耳子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Cang'erzi
XANTHII FRUCTUS
19.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
19.3 性状
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至淡黄绿色。总苞纤维成束,常呈纵横交叉排列。果皮表皮细胞棕色,类长方形,常与下层纤维相连。果皮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细长梭形,纹孔和孔沟明显或不明显。种皮细胞淡黄色,外层细胞类多角形,壁稍厚;内层细胞具乳头状突起。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具纹孔。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和油滴。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苍耳子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财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一水(4:1:5)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一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9.6 苍耳子饮片
19.6.1 炮制
19.6.1.1 苍耳子
除去杂质。
19.6.1.1.1 性状、鉴别、检查
同药材。
19.6.1.2 炒苍耳子
取净苍耳子,照清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黄褐色,去刺,筛净。
本品形如苍耳子,表面黄褐色,有刺痕。微有香气。
19.6.1.2.1 检查
19.6.1.2.2 鉴别
同药材。
19.6.2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19.6.3 功能与主治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19.6.4 用法与用量
3~10g。
19.6.5 贮藏
置干燥处。
19.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