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bí qiú[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
3 概述
鼻鼽(allergic rhinitis[1])为病证名。又称称鼽嚏、鼻流清涕。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2]。临床较为常见、多发[3]。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
《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也说:“岁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
4 鼻鼽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
《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咳……实则鼻流清涕。”
《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也。”
鼻鼽多由肺卫不固,风寒侵袭鼻窍所致[5]: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同,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
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而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易于耗散,风邪得以内侵致病。故本病的表现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
6 需要与鼻鼽相鉴别的疾病
鼻鼽应与伤风鼻塞(风寒鼻塞)相鉴别:风寒鼻塞为感受风寒之邪而致,其鼻塞、喷嚏、流涕清稀,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病程较短,数天后可愈,而鼻鼽症状发作突然,消失也快,有反复发作病史。
7 鼻鼽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肺经伏热
鼻鼽·肺经伏热证(allergic rhinitis with pattern of latent 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经伏热,以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多在闷热天气发作,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伴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
7.1.1.1 症状
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多在闷热天气发作,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伴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7.1.2 肺气虚
鼻鼽·肺气虚寒证(allergic rhinitis with lung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气虚寒,以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黏膜色淡,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
7.1.2.1 症状
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黏膜色淡,恶风寒,或有自汗,面色㿠白,倦怠懒言,气短,音低,咳嗽,咯痰色白,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
7.1.2.2 证候分析
鼻为肺之窍,肺气虚,风寒之邪乘机犯鼻,内伤于肺,正邪相争,格邪外出,故突发鼻痒,喷嚏频作;寒邪遏肺,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水外溢,清涕自流。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呈水肿样,鼻塞不遥,嗅觉暂时减退;肺气虚,精微无以输布,则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气虚则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故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是为气虚之证。
7.1.2.3 治法
宣肺疏散。
7.1.2.4 方药治疗
可用苍耳散,温肺止流丹、细辛膏等治疗。如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术等药。
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加减治疗:方中以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疏风散寒,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
《辨证录》卷三:“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热证宜用清凉之药,寒证宜用温和之剂,倘概用散而不补,则损伤肺气,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温肺止流丹。”
可用玉屏风散会苍耳子散:方中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苍耳子散辛散风邪以通清窍。
《张氏医通》卷八:鼻鼽,鼻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膀理郁闭,宜疏风清肺,香苏散加川芎、蜀椒、细辛、辣桂、诃子。不应,非风也,乃寒也,辛夷散去木通、防风、升麻、藁本,加桂、附、蔓荆、诃子、白术。
7.1.3 脾气虚
鼻鼽·脾气虚证(allergic rhinitis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鼻塞较重,喷嚏,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苍白,肿胀较甚,伴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
7.1.3.1 症状
鼻塞较重,喷嚏,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苍白,肿胀较甚,伴倦怠乏力、肢困,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7.1.3.2 证候分析
鼻为肺之窍,肺气虚,风寒之邪乘机犯鼻,内伤于肺,正邪相争,格邪外出,故突发鼻痒,喷嚏频作;寒邪遏肺,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水外溢,清涕自流。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呈水肿样,鼻塞不遥,嗅觉暂时减退。脾气虚,纳运失职,湿浊内停,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机体失养,故见纳呆腹胀,肢困便溏,舌淡有齿印苔白,脉濡缓等。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方中以黄芪、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合陈皮行气化湿,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浊邪,当归温养气血。
也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7.1.4 肾阳虚
鼻鼽·肾阳虚证(allergic rhinitis with 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肾阳亏虚,以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
7.1.4.1 症状
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伴腰膝痠软、畏寒肢冷、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夜尿多,舌质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7.1.4.2 证候分析
鼻为肺之窍,肺气虚,风寒之邪乘机犯鼻,内伤于肺,正邪相争,格邪外出,故突发鼻痒,喷嚏频作;寒邪遏肺,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水外溢,清涕自流。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呈水肿样,鼻塞不遥,嗅觉暂时减退。肾阳虚,温煦生化失能,气不摄纳,故见腰膝冷痛,遗精早泄,形寒怕冷,夜尿多,舌质淡嫩,苔白湿润,脉沉细等。
7.1.4.3 治法
温壮肾阳,固肾纳气。
7.1.4.4 方药治疗
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
并可配入补肾纳气药物,如胡桃肉、肉苁蓉、覆盆子、金樱子、蛤蚧等。
7.2 草药治疗
可选用五指毛桃、千斤拔、岗稔根等以补气,路路通、鹅不食草、山白芷等以散风寒。
或选用棉根皮、丝瓜藤、白芷、大枣适量煎服,以益气祛风,通络透窍。
7.3 外治法
1)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或用荜茇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内,每日2~3次。
2)鹅不食草干粉,加入凡士林,制成100%药膏,涂人彝腔,每日2~3次。
3)干姜适量,研末,蜜调涂鼻内。
7.4 针灸治疗
7.4.1 针刺
可选用风池、迎香、禾髂为主穴,肺俞、脾俞、肾俞为配穴,每次轮换使用主穴、配穴各1对,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7.4.2 穴位注射
可选用风池、迎香、禾髂为主穴,肺俞、脾俞、肾俞为配穴,每次轮换使用主穴、配穴各1对,注入下列药物: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胎盘组织液、50%当归注射液等,每次注射0.5~1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7.4.3 艾灸
取百会、上星、身柱、膏肓、命门、神厥、气海、中院、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悬灸或艾柱直接灸(神厥、涌泉不能直接灸),每次选穴3~4个,悬灸20 min。
7.4.4 穴位按摩
用于经常鼻塞、流涕,或多喷嚏等。先将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然后以双手鱼际按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此后再由攒竹向太阳穴推,至局部有热。每天2~3次。亦有常用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擦20~30次,令表里俱热。通过鼻部按摩,使面部经络疏通、气血畅流、邪气得以宣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