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脾气虚证

目录

1 拼音

bí qiú ·pí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allergic rhinitis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鼽·脾气虚证(allergic rhinitis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鼻塞较重,喷嚏,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苍白,肿胀较甚,伴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1]

4 鼻鼽·脾气虚证的症状

鼻鼽·脾气虚证患者鼻塞较重,喷嚏,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苍白,肿胀较甚,伴倦怠乏力、肢困,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1][2]

5 证候分析

鼻为肺之窍,肺气虚,风寒之邪乘机犯鼻,内伤于肺,正邪相争,格邪外出,故突发鼻痒,喷嚏频作;寒邪遏肺,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水外溢,清涕自流。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呈水肿样,鼻塞不遥,嗅觉暂时减退。脾气虚,纳运失职,湿浊内停,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机体失养,故见纳呆腹胀,肢困便溏,舌淡有齿印苔白,脉濡缓等。[2]

6 鼻鼽·脾气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鼻鼽·脾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化湿[2]

6.2 方药治疗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2]

方中以黄芪、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合陈皮行气化湿,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浊邪,当归温养气血[2]

病发时,加泽泻、辛夷花、白芷、细辛,以助散寒除湿通窍之力[2]

也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

6.3 草药治疗

可选用棉根皮、丝瓜藤、白芷、大枣适量煎服,以益气祛风,通络透窍[2]

6.4 外治法

宜用辛散风寒,行气活血,兼以解毒通窍的药物[2]

1)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或用荜茇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内,每日2~3次[2]

2)鹅不食草干粉,加入凡士林,制成100%药膏,涂人彝腔,每日2~3次[2]

3)干姜适量,研末,蜜调涂鼻内[2]

6.5 针灸治疗

6.5.1 针刺

可选用风池、迎香、禾髂为主穴,肺俞、脾俞、肾俞为配穴,每次轮换使用主穴、配穴各1对,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

6.5.2 穴位注射

可选用风池、迎香、禾髂为主穴,肺俞、脾俞、肾俞为配穴,每次轮换使用主穴、配穴各1对,注入下列药物: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胎盘组织液、50%当归注射液等,每次注射0.5~1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

6.5.3 艾灸

取百会、上星、身柱、膏肓、命门、神厥、气海、中院、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悬灸或艾柱直接灸(神厥、涌泉不能直接灸),每次选穴3~4个,悬灸20 min[2]

6.5.4 穴位按摩

用于经常鼻塞、流涕,或多喷嚏等。先将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然后以双手鱼际按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此后再由攒竹向太阳穴推,至局部有热。每天2~3次。亦有常用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擦20~30次,令表里俱热。通过鼻部按摩,使面部经络疏通、气血畅流、邪气得以宣泄。[3]

7 鼻鼽患者日常保健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受凉[3]

加强劳动保护及个人防护,避免或减少尘埃、花粉等刺激[3]

注意观察,寻找诱因,发现易发因素,应尽量去除或避免之[3]

8 鼻鼽患者饮食禁忌

鼻鼽患者应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鱼虾等腥荤之物[3]

9 关于鼻鼽

鼻鼽(allergic rhinitis[4])为病证名。又称称鼽嚏、鼻流清涕。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4]。临床较为常见、多发[4]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

《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也说:“岁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

《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鼻鼽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相似[4]。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5]

详见鼻鼽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9.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