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病

目录

1 拼音

bìng bìng

2 英文参考

disease of one channel involving another chann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并病(disease of one channel involving another channel[1])是指伤寒一经病变未解,又出现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2][2]。出《伤寒论》。

《伤寒论大全·伤寒合病并病》:“并病者,一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

《景岳全书·伤寒典》:“并病与合病不同,合病者,彼此齐病也;并病者,一经先病,然后渐及他经而皆病也。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或后见耳聋胁痛,呕而口苦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阳也;或后见腹满嗌干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太阴也;或后见舌干口燥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阴也;或后见烦满囊缩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厥阴也。若阳明并于三阴者,必鼻干不眠而兼三阴之证;少阳并于三阴者,必耳聋呕苦而兼三阴之证。阴证虽见于里而阳证仍留于表,故谓之并。”

4 辨证论治

阳经并病,如表证未罢,宜先解表[2]

《伤寒括要·合病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若并未尽,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赤怫郁,烦燥短气,是传未尽,尚有表证,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

5 关于太阳少阳并病

太阳少阳并病指太阳病证未解,而少阳病证已见[3]

5.1 症状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

《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后见耳聋胁痛,呕而口苦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阳也。”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之证。……苟不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入胃,则发谵语。”

5.2 治疗

《伤寒溯源集·并病证治第十六》:“头项强痛,太阳证也,眩冒,少阳肝胆病也。……邪在太阳则当汗,邪在少阳则禁汗,太阳与少阳并病,亦不可汗。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3]。慎不可峻汗或攻下[3]

6 关于二阳并病

二阳并病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4]

6.1 辨证论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全生集·伤寒合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一证,若并未尽,仲景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色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烦躁短气是也。是传未尽,尚有表证,法当汗之,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仲景所谓太阳证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法当下之,以承气汤。”

《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二阳,谓太阳阳明并病也。汗不彻,谓邪在太阳发汗未彻又传阳明也。面赤,谓邪犹怫郁于太阳阳明之表未并阳明之腑。宜大青龙汤解两经之热也。”

《伤寒溯源集·并病证治第十六》:“二阳,太阳阳明也。并病者,谓太阳虽受邪,虽已传人阳明,而太阳仍未罢,两经俱病也。……两经之邪,有偏盛于太阳者,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未可轻治阳明也。”“太阳证已罢,但有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等阳明胃实诸证,应以阳明为治而当下。”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