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

目录

1 拼音

bí qí

2 英文参考

Chinese water-chestnut

3 注解

荸荠是莎草科(Cyperaceae)荸荠属能形成地下球茎的栽培种,多年生浅水性草本植物。学名Eleocharis tuberosa (Roxb.)Roem.et Schult。别名地栗、马蹄、乌芋、凫茈。球茎质脆多汁,每100g新鲜球茎含水分74-85g、蛋白质0.8-1.5g、碳水化合物12.9-21.8g(其中淀粉占1/2)及其他营养成分。可生食、炒食、煮食,也可加工罐藏和提取淀粉,有健胃、祛痰,解热的功效。原产中国南部和印度。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在中国两千年前的《尔雅》中称为“芍,凫茈”。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匀有栽培,广西桂林、浙江余杭、江苏高邮、苏州,福建福州等地为著名产区;长江以北有少量栽培。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美国也有栽培。

荸荠冬、春季挖掘上市。荸荠是其地下匍匐茎先端膨大的球茎。球茎扁圆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后呈深栗壳钯或枣红色,有环节3~5圈,并有短鸟嘴状顶芽及侧芽,肉为白色、质地脆嫩,多汁而甜。

荸荠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

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

荸荠的品质要求:以个大、洁净、新鲜、皮薄、肉细、味甜、爽脆、无渣者质佳。

4 荸荠别名

马蹄、地栗

5 荸荠使用提示

每次10个左右

6 荸荠植物学性状

荸荠以球茎繁殖,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球茎抽生不明显的短缩茎,基部茎节发生细长须根,入土20-30cm,无根毛。顶芽及侧芽向地上抽生一丛叶状茎;基部侧芽向土中抽生匍匐茎。叶状茎管状、直立、中空,内具多数有筛孔的隔膜,高1m左右。叶片退化成膜状鳞片。生长前期抽生的匍匐茎顶芽向上萌生成分株;后期,秋季较低温和短日下抽生的匍匐茎先端数节膨大,形成球茎。球茎扁圆形,表面光滑;老熟后呈深栗色或枣红色,有环节3-5圈。穗状花序,褐色,小花呈螺旋状,外包萼片,雄蕊3,雌蕊1,子房上位,柱头三裂。果实近球形,果皮革质,灰褐色,不易发芽。

7 荸荠类型与品种

按球茎的淀粉含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水马蹄类型:为富含淀粉类型。球茎顶芽尖,脐平,含淀粉多,肉质粗,适于熟食或加工淀粉。如苏荠、高邮荸荠、广州水马蹄等。二是红马蹄类型:为少含淀粉类型。球茎顶芽钝,脐凹,含水分多,含淀粉少,肉质甜嫩,渣少,适于生食及加工罐头。如杭荠、桂林马蹄等。按脐洼(靠匍匐茎端)深浅分类,有平脐和凹脐二种。

8 生长发育与球茎形成

萌芽期:从母球顶芽萌动至芽长2cm左右。发芽始温为10-25°C,适温为15-25°C,约需20-30天。

分蘖分株期:栽植后的苗,在抽生叶状茎的同时不断分蘖,形成母株。母株侧芽向四周抽生匍匐茎3-4条,匍匐茎顶芽萌生叶状茎,形成分株。如此方式分蘖、分株,约需120-150天。高温长日照有利于分蘖和形成分株,25-30°C时分株最旺。早栽者生长期长,母株可产生分蘖30-40个,分株4-5次,早生的分株还可发生二次分株。此期光合产物主要供给叶状茎和根系的生长。

球茎形成期:秋季气温开始降低,日照变短,分蘖分株基本停止,地上茎绿色加深,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茎,开花结果。同时,地下匍匐茎先端开始形成球茎,约需70天。前期光合产物大部分供给叶状茎生长和球茎形成,后期光合产物主要输入球茎,促其迅速膨大,为淀粉快速积累期。

9 荸荠栽培技术

荸荠喜温暖。行育苗栽种。长江流域从清明至小暑间都可育苗。早栽者,夏季大量分孽分株,入秋后结荠多。荸荠宜实行2-3年轮作。育苗前先行催芽,当叶状茎开始生长并有3-4个侧芽萌发时栽入育苗田,将催芽后的种荠排列按入泥中,使芽头高低一致,保持1.5-3cm浅水。苗高15-25cm,并有5-6根叶状茎时即可定植。宜施足有机肥的砂壤土栽培。栽植时将母株上的分株和分蘖匍匐茎中部切断,去梢,留25cm高的叶状茎栽入田中。每穴一株或具有3-5根叶状茎的分株一丛,带球茎的秧苗入土约9cm深(分株约12-15cm深)。栽植时,田间灌浅水,分蘖期保持1.5-3cm水层,球茎膨大期4.5-6cm水层。追肥宜在分蘖分株初期进行,一般2-3次。白露至秋分结荠时,如尚未封行,应在第二次追肥后7天,每亩再追尿素5-7.5kg,作为结荠肥。

在长江及黄河中下游,小满至夏至定值的称为早水荸荠;大暑至立秋定植的为晚水荸荠,以冬至前后采收的品质较好。种荠须在翌年春分萌芽前挖出。采收前一天排干田水。选皮色深、脐部深、芽粗短的球茎带泥摊置阴处,至八成干时撒上细干土,即可窖藏或堆藏。

10 荸荠的营养价值

荸荠中含的磷是根茎类蔬菜中较高的,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的需要,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因此荸荠适于儿童食用。

英国在对荸荠的研究中发现一种“荸荠英”,这种物质对黄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降低血压也有一定效果。这种物质还对癌肿有防治作用。

荸荠质嫩多津,可治疗热病津伤口渴之症,对糖尿病尿多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荸荠水煎汤汁能利尿排淋,对于小便淋沥涩通者有一定治疗作用,可作为尿路感染患者的食疗佳品。近年研究发现荸荠含有一种抗病毒物质可抑制流脑,流感病毒,能用于预防流脑及流感的传播。

11 荸荠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儿童和发烧病人最宜食用,咳嗽多痰、咽干喉痛、消化不良、大小便不利、癌症患者也可多食;对于高血压、便秘、糖尿病尿多者、小便淋沥涩通者、尿路感染患者均有一定功效,而且还可预防流脑及流感的传播。

2. 不适宜小儿消化力弱、脾胃虚寒、有血淤者。

12 荸荠的食疗功效

荸荠味甘、性寒;

具有清肺热,又富含黏液质,有生津润肺、化痰利肠、通淋利尿、消痈解毒、凉血化湿、消食除胀的功效;

主治热病消渴、黄疸、目赤、咽喉肿痛、小便赤热短少、外感风热、痞积等病症。

13 荸荠的食用建议

1. 荸荠不宜生吃,因为荸荠生长在泥中,外皮和内部都有可能附着较多的细菌和寄生虫,所以一定要洗净煮透后方可食用。

2. 熟食多用于做配料,也可用于炒、烧或做馅心。如“荸荠炒虾仁”、“荸荠炒鸡丁”等。

3. 荸荠具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应用于肺热咳嗽,痰浓难咳:荸荠汁1杯,川贝1.5克(研成粉),拌匀服,每天2~3次。既可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最宜用于发烧病人。

14 《全国中草药汇编》:荸荠

14.1 拼音名

Bí Jì

14.2 别名

马蹄、乌芋、地栗、地梨、苾荠、通天草[浙江杭州]

14.3 来源

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E. tuberosa Roem et Schudt.; E. plantaginea R. Brown.],以球茎及地上部分入药。秋末割取地上部分,晒干;球茎可新鲜采用。

14.4 性味

球茎:甘,平。

地上全草:苦,平。

14.5 功能主治

球茎:清热止渴,利湿化痰,降血压。用于热病伤津烦渴,咽喉肿痛,口腔炎,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小便不利,麻疹,肺热咳嗽,硅肺,痔疮出血。

地上全草:清热利尿。用于呃逆,小便不利。

14.6 用法用量

球茎2~4个;或适量捣汁服。

地上全草0.5~1两。

1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15 《中华本草》:荸荠

15.1 出处

出自《日用本草》

15.2 拼音名

Bí Qí

15.3 英文名

corm of Waternut

15.4 别名

芍、凫茈、葃菇、水芋、乌芋、乌茨、葧脐、黑山棱、地栗、铁葧脐、马蹄、红慈菇、马薯

1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Andropogon dulcis Burm.f.;Scirpus plantaginea Retz.;Heleochuris plantaginea R.Br.;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t]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挖,洗净泥土,鲜用或风干。

15.6 原形态

荸荠,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茎细长,顶端膨大成球茎。秆丛生,圆柱状,粗2-5mm,光滑,有多数横膈膜。无叶片,秆基部有叶鞘2-3。小穗圆柱状,长1.5-3.5cm,直径5-6mm,淡绿色有多数花;鳞片卵状长圆形螺旋状排列,长约5mm,宽约3mm,中脉1,有淡棕色细点;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5倍,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先端不缢缩,有颈并成领状的环,长约2.4mm,宽约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宽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9月。

1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植于水田中。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15.8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气候和潮湿环境。宜选择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水田栽培,不宜在粘土田栽种。

栽培技术,用球茎繁殖法。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按行株距5cm×5cm播种,覆土,经常保持湿润。约20d,苗高20-25cm时,移植于大田,按行株距50cm×35cm栽种,每种苗1析。每蔸种苗1株。

田间管理,移栽前,大田中施厩肥作底肥,生长前期追施2-3次肥,以氮肥为主。11月前大田中保持水深3-5cm,11月将水排干。

15.9 性状

性状鉴别,球茎圆球形,稍扁,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3cm,下端中央凹陷,上部顶端有数个聚生的嫩芽,外包枯英的鳞片。表面紫褐色或黄褐色,节明显,环状,附残存的黄色膜质鳞叶,有时有小侧芽。质嫩脆,剖面白色,富含淀粉和水分。气微,味甜。以个大、肥嫩者为佳。

15.10 化学成份

含荸荠素(puchiin),细胞分列素即(cytokinin)N-(Δ2-异戊烯基)腺甙[N6-(Δ2-isopentenyl)adenosine],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15.11 药理作用

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热,不溶于有机溶媒,不被动物炭吸附。用瓦伯氏仪测得,它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呼吸达80%(10小时后)。

15.12 炮制

洗净,削去外皮。荸荠粉:取荸莽洗净,除去嫩芽,磨碎,滤取白色浆计,沉淀,干燥之,即成。

15.13 性味

味甘;性寒

15.14 归经

肺;胃经

15.15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化痰;消积。主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黄疸;热淋;食积;赘疣

15.16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20g;或嚼食;或捣汁;或浸酒,或澄粉。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点目:或生用涂擦。

15.17 注意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15.18 附方

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荸荠汁、梨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②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③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瑶经验方》) ④治痞积:荸荠于三伏时以火酒浸晒,每日空腹细嚼七枚,痞积渐消。(《本经逢原》) ⑤治腹满胀大:乌芋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⑥治大便下血:荸荠捣汁大半钟,好酒半钟,空心温服。(《神秘方》) ⑦治妇人血崩:凫茈一岁一个,烧存性,研末;酒服之。(《纲目》) ⑧治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⑨治小儿口疮: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简便单方》) ⑩治寻常疣:将荸荠掰开,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并露出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为止。连用七至十天。〔《中华皮肤科杂志》12(2):74,1966〕

15.19 各家论述

1.《纲目》:按王氏《博济方》治五积冷气攻心,变为五膈诸病,金锁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凫茈干者,则所谓消坚之说,盖本于此。

2.《本草新编》:乌芋,切片晒干,入药最消痞积,与鳖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气,近人未知入药,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种、野产之分,药用宜野产者为佳。然无野产,即拣家种之老者,切片连皮晒干用之,不特消痞积,更能辟瘴气也。或问,荸荠吴、越人喜啖,而吴、越人最多痞积,似乎荸荠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带补性。不知荸荠独用则消肾气,有泻无补,与鳖甲、神曲、白术、茯苓、枳壳之类并投,则能健脾去积,有补兼攻,所以单食则无功,同用则有益。

3.《本草求真》:乌芋,止一水果,何书皆言力能破积攻坚、止血、治痢、住崩、擦疮、解毒发痘、清声醒酒,其效若是之多,盖以味甘性寒,则于在胸实热可除,而诸实胀满可消;力善下行,而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4.《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5.《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7.《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8.《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9.《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11.《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13. 孟诜: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15.20 摘录

《中华本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