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侧切开术

目录

1 拼音

bí cè qiē kāi shù

2 英文参考

lateral rhinotomy

3 手术名称

鼻侧切开术

4 分类

耳鼻喉科/鼻和鼻窦手术/鼻部肿物的手术

5 ICD编码

21.1 02

6 概述

此手术适合于所有鼻腔内良性及恶性肿瘤,可以去除所有鼻腔外侧壁及鼻中隔(图9.4.5.1-1~9.4.5.1-3)。

7 适应症

鼻侧切开术适用于:

1.鼻腔内较大的良性肿瘤,如内翻性乳头状瘤、纤维瘤、神经鞘膜瘤、筛窦骨瘤、筛窦囊肿、血管瘤及鼻咽纤维血管瘤。

2.早期鼻腔恶性肿瘤,局限在鼻腔外侧壁及鼻中隔者。

3.筛窦、蝶窦、上颌窦内比较大的良性肿瘤,鼻内途径不能彻底切除者。

4.通过鼻内筛窦切除术不能彻底处理的筛窦病变或其并发症,如颅内或眶内并发症的筛窦炎。

5.已行鼻内筛窦手术,症状无改善或合并有慢性额窦炎者。

6.主要向鼻腔扩展的鼻咽部肿瘤,经硬腭摘除有困难者。

8 禁忌症

1.上呼吸道有急性感染时。

2.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全者。

9 术前准备

1.手术前进行全面体检,做肝肾功能、胸透、血像检查及鼻腔新生物病理检查。

2.备血400~600ml。

3.清洁面部皮肤,剪鼻毛,剃眉毛。

10 手术器械

除一般手术器械和鼻腔手术器械外尚需。

咬骨钳和乳突咬骨钳;甲状腺拉钩、扁桃体剥离器和中隔剥离器;平凿(5mm、10mm)和圆凿(5mm、10mm)。

11 麻醉和体位

1.1%丁卡因加肾上腺素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同鼻腔内手术。

2.1%利多卡因10ml加肾上腺素5滴于切口处皮下及骨膜下做浸润麻醉,同时阻滞筛前及筛后神经。

3.肿瘤较大时可采用带气囊的气管插管,行静脉麻醉法,喉咽部填以宽长纱条以免手术时血液流至支气管内。

4.采用仰卧体位,面部皮肤以1∶1000硫汞酊及乙醇消毒。

12 手术步骤

1.切口 上界不超过内眦与鼻背中间上方0.5cm处,沿鼻上颌沟内侧向下直达鼻根部(图9.4.5.1-4A),如肿瘤大,可将切口向上延至眉弓内端,向下经鼻孔下转向内方,在鼻前庭边缘切开鼻孔(图9.4.5.1-4B)。

2.切口应垂直向下深达骨膜,暴露骨部后,将骨膜连同软组织一起推向左右,尽可能保持骨膜的完整性(图9.4.5.1-5)。

3.暴露鼻骨、泪骨、上颌骨鼻额突、鼻额缝、眶缘及梨状孔周围骨质(图9.4.5.1-6A)。用剥离器沿鼻骨下缘分离鼻腔外侧壁软组织,然后用骨凿沿两侧内眦连接线平面凿去患侧鼻骨及部分上颌骨额突(图9.4.5.1-6B)。

扩大梨状孔边缘,切开鼻腔黏膜,鼻腔内肿瘤即可暴露(图9.4.5.1-7)。

4.清除鼻腔病变组织,切开鼻腔黏膜后先检查肿瘤的大小与范围,若肿瘤范围较小,则将肿瘤及其临近鼻甲一并切除;若病变范围较大,先剥离眼眶内下方骨膜,暴露筛骨纸样板及泪骨,齐内眦连线凿断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将鼻腔侧壁自鼻顶至鼻底连同中鼻甲、下鼻甲、筛窦与肿瘤组织作为一整块切除(图9.4.5.1-8)。

切除后再检查有无残留病变及碎骨片,彻底止血,在切取病变组织之前应在鼻后孔及鼻底处放一块带长丝线的纱布,以防血液流至咽部或气管内,术后易于拉出。

5.填塞术腔,缝合伤口 如手术范围波及鼻咽部,用碘仿纱布栓做鼻后孔栓塞,否则只用碘仿纱条填塞鼻腔即可。将鼻腔黏膜、皮下组织及皮肤逐层对位缝合,使两侧鼻孔保持对称,局部进行包扎。

13 术中注意要点

1.手术前应在术侧眼内敷以眼药膏,将眼睑缝合,避免损伤角膜(图9.4.5.1-9)。

2.切除中鼻甲以上骨质及病变时,用力切勿过猛,切除范围不宜超过两内眦连线,以免损伤筛板,用咬骨钳咬骨时不能扭折,否则损伤过大。

3.切口时刀刃与皮肤保持垂直,避免将切口切斜。

4.若为血管瘤或恶性肿瘤,手术时出血较多,应尽快切除病变,并予以输血,切除肿瘤后彻底止血。

5.手术范围接近鼻腔深部,填纱条时逐层由后向前填塞,并观察有无血液自腭垂及咽侧索流下,如有须重新填塞。

6.如果肿瘤已穿入眼眶并与眶骨膜粘连者,在鼻侧切开的同时需将眶内容一并剜出。

7.如果病变组织极易出血,估计术中出血较多时,可结扎同侧的颈外动脉,以减少出血。

14 术后处理

1.术后病人取平卧位,头向患侧,注意呼吸、血压、脉搏及伤口渗血情况。

2.若为全麻应随时清除咽部分泌物,如有新鲜血液,要判断是否有继续出血。

3.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输液或输血,以维持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

4.鼻腔纱条于术后48h分次抽出,伤口缝线于5~7d间断拆除。

5.术后若发现鼻腔有清水样分泌物滴出,病人有头痛及发热,应做鼻腔液体的生化检查,确定为脑脊液鼻漏者,抽净鼻内纱条,给以大量广谱抗生素,取半坐位,数日后未自行修复者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6.术后鼻腔滴入薄荷石蜡油或2%链霉素,若有结痂,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