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病

目录

1 拼音

bí bìng

2 英文参考

nasal diseas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ose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鼻病(nose disease)是鼻部疾患的统称[1]

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2]

经脉中,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2]

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2]

4 关于鼻

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2][2]。鼻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2]。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2]。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2]。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2]。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2]

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为肺之窍[2]。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2]。经脉中,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2]。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2]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5 鼻病的病因病机

[3]

鼻病的发生多由于外邪入侵,正邪相争,邪盛正虚,造成阴阳失调面为病。致病的外邪,多为风、热、寒、湿。脏腑的病变,多为肺、脾、胆、肾。不同外邪、不同脏腑耗伤,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一般来说,实证热证的急性病,多见于肺、胆、脾三经;虚证寒证的慢性病,多见于肺、脾、肾三经。

5.1 邪毒侵袭

邪毒外侵,首先犯肺,外侵邪毒有风热、风寒之不同。风热邪毒侵犯鼻窍,内传于肺,肺经受热,清肃失常,内外邪热交结鼻窍,以致气血滞留,阻滞脉络,出现鼻塞、喷嚏、流涕、鼻内肌膜红肿、头痛、发热恶寒等风热表证。

风寒邪毒侵袭,肺受风寒,郁闭不宣,寒邪凝聚,清窍不利,出现鼻塞、流清涕、鼻内肌膜淡红微肿,并有恶寒发热等风寒表证。

若内外邪毒郁而化火,迫血外溢,血不循经,可致鼻衄。

5.2 胆经热盛

胆为中清之腑,性刚强,其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亢。若邪热壅盛内犯胆腑,胆腑火热循经上熏,蒸灼鼻窍肌膜,煎熬津液,以致发生鼻病。证见鼻塞、嗅觉减退、流黄稠涕、鼻内肌膜红肿加重、头痛较剧、头胀、目眩、胸闷、耳聋等。

5.3 脾胃湿热

脾胃素有蕴热,复为邪毒所伤,失去升清降浊之功,以致湿热内蕴,随经脉上壅鼻窍,蒸灼肌膜而为病。从其病理变化,有偏于热和偏于湿。偏于热者,邪热壅滞血脉,蒸灼肌膜,气血凝聚,证见鼻内肌膜红赤较甚、涕稠黄,或鼻头肌肤红赤、肿胀成脓。偏于湿者,湿热郁蒸,湿毒停滞,鼻内肌膜肿胀较甚、光滑色淡,涕白量多,或鼻窍湿烂潮红等。

5.4 肺脏虚弱

肺气不足,不能宣发卫生,输布精气于肌表,故易为邪毒侵袭而不散;或因久病耗伤肺气,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以致病后余邪未清,滞留鼻窍,发生各种虚性慢性鼻病。

若肺气虚,则寒邪凝聚,津液内停,出现鼻内肌膜肿胀色淡,阵发性喷嚏、涕清稀。

若肺阴虚,则津液干涸,鼻失濡养,兼以邪毒困结,侵蚀肌膜,以致鼻内肌膜干枯萎缩、结痴。

5.5 脾虚湿聚

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健,湿浊滞留停聚鼻窍,出现鼻内肌膜肿胀较甚,鼻塞、涕多,体倦无力等症。若湿浊久郁化火,湿热邪毒上壅鼻窍,则涕多而粘、鼻内肌膜肿胀而红。

若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不循经,则可引起鼻衄。量多色淡,或渗渗而出。

5.6 肾元亏损

肾元亏则气之根不固,摄纳无权,精气不能输布,鼻之功能失调,易为邪毒所犯。当风寒侵犯,阻滞气道,气不宣畅,津液停聚,以致鼻内肌膜肿胀色淡,喷嚏流清涕。

若阴精亏损,水不济火,虚火作祟,伤及鼻之脉络,可见鼻血色淡,时出时止。

6 鼻病的辨证

[4]

鼻病的辨证,同耳科一样,也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局部和全身证候结合起来,辨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属何脏腑经络病变,及何邪所犯,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施治,兹将鼻塞、鼻涕、鼻衄、嗅觉异常、头痛等几个主要症状分述于下。

6.1 辩鼻塞

(1)鼻塞初起,鼻内肌膜红肿,流涕色黄,并见全身恶寒轻、发热重、头痛、脉浮数,此为风热外邪侵袭。

(2)鼻塞初起,鼻内肌膜淡白水肿,流清涕,并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脉浮紧,此为风寒外邪侵袭。

(3)鼻塞已久,时重时轻,鼻内肌膜肿胀而色淡,多为肺气虚寒或脾气虚弱之证。

(4)鼻塞持续不减,鼻内肌膜肿胀暗红,鼻甲凹凸不平,多为气血凝滞所致。

(5)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流涕清稀,肌膜苍白,为肺气虚或肾阳虚寒邪凝聚。

(6)间歇鼻塞,肌膜红肿较甚,流涕稠黄,量多,口苦咽干,为胆经火热。

(7)鼻有堵塞感,或干痛,肌膜干燥萎缩,涕痂积留,为肺虚或脾虚,津液干枯,邪蚀肌膜,肌膜失养而致。

6.2 辨鼻涕

(1)鼻涕多而清稀,新病者多为风寒之邪侵犯。久病多属肺脾气虚,或肾阳虚。

(2)鼻涕稠黄,多为胆经火热上蒸,涕黄量多,多为胆脾二经湿热熏蒸。

(3)涕白稠粘量多,多属脾虚不运,痰浊上渍。

(4)久病涕黄绿,胶结成块,或有臭气,多为肺脾虚损,虚火燔灼,邪毒滞留。

6.3 辩鼻衄

(1)血色鲜红量少,点滴而出,多为风热之邪壅滞鼻窍。

(2)血色鲜红而量多,多为胃腑热盛,或肝阳亢盛,灼伤血脉的实热证。

(3)血色淡红量不多,时出时止,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因脾气虚,脾不摄血。

(4)夜间鼻衄,多为虚证。

6.4 辩嗅觉异常

(1)鼻病初起,鼻塞不闻香臭,鼻内肌膜红肿,多属风热邪毒塞盛之证。

(2)鼻内肌膜淡白肿胀,嗅觉迟钝,多属脾肺气虚之证。

(3)不闻香臭,而鼻内有臭气,是为肺脾虚损,邪犯肌膜,肌膜萎缩之证。

(4)鼻塞不闻香臭,鼻内肌膜肿胀,其色暗红,多为邪滞脉络,气血凝滞。

(5)嗅觉失灵,鼻内有肿物堵塞多为湿浊上结,脉络被阻,气血凝滞而致。

6.5 辨头痛

(1)头痛初起,鼻塞、流涕、为外感风邪。

(2)头痛剧烈,鼻塞,涕稠黄,鼻内肌膜红肿甚,多为胆经热盛。

(3)头痛、头昏、头胀、涕黄量多,持续鼻塞,为脾经有热,湿热上蒸。

(4)鼻病已久,头痛绵绵,过劳则甚,或健忘,失眠,梦多,为气血亏虚。

7 常见的鼻病

7.1 鼻疖

鼻疖(nasal furuncle)又称鼻疔(见《外科启玄》)[5]。是指生于鼻部的疖肿[5]。主要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其形小根硬状若钉盖、顶有脓点如椒目[6]。本病一般数日内自行破溃,排出脓点而愈[6]临症须密切观察,若因邪毒壅盛,或处理不当可转为疔疮走黄的重证[6][7]

7.2 鼻疳

鼻疳(nasal gan disease; nasal vestibulitis and eczema)鼻疳又名鼻疳疮(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7]、鼻疳蚀(见《证治准绳·杂病》)[8]、鼻𧏾疮(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五)[8]、𧏾鼻(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8]、疳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8]、鼻疮(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9]等。是指以鼻前孔附近痒痛不适,局部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9]。小儿多患[9]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疳者,因疳热攻肺而成,盖鼻为肺窍,故发时鼻塞赤痒疼痛,浸淫溃烂,下连唇际成疮,咳嗽气促,毛发焦桔也。”“鼻𧏾疮多小儿生,鼻下两旁斑斓形,总由风热客于肺,脓汁浸淫痒不痛。”“鼻疮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者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

《外科真诠》所言“鼻疳初起,鼻梁低陷,久则臭烂穿溃,水从孔出,乃杨梅结毒所致”者,非本病范畴[9]

鼻疳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9]

7.3 酒渣鼻

酒渣鼻(brandy nose;acne rosacea)因鼻色紫红如酒渣而得名。中医称之为酒皶鼻、酒齄鼻、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10]。是指发生于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则鼻头增大变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0][10]。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皮肤病。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10]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

《外科大成·酒渣鼻》云:“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宜宣肺气化滞血,行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颜面部中央的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中年,男女均可发病,尤以女性多见。

酒渣鼻相当于西医的酒渣鼻、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10]

7.4 鼻槁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10])又称鼻干燥[11]。若鼻气恶臭者,又称臭鼻证[11]。槁,枯槁也(《说文》)[12]。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鼻塞、鼻痂多、鼻气腥臭,鼻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可见于热性病[12]。发生缓慢,病程较长,是常见的慢性鼻病[12]。以女性为多,且在妇女月经期或怀孕期症状更为明显。本病多发生于干寒地区、干燥的工作环境,症状在秋冬节季比春夏季节为重。

鼻槁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论》;“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难经》、《金匮要略方论》及后世医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记载,但多系指病变中的症状而言。

《难经·五十八难》:“毛发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说文》)[12]

鼻槁相当于西医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12][12]

7.5 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12];epistaxis[13][13])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14]、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4]。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15]。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16]

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7.6 鼻鼽

鼻鼽(allergic rhinitis[16])为病证名。又称称鼽嚏、鼻流清涕。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6]。临床较为常见、多发[17]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也说:“岁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

《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鼻鼽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相似[17]。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18]

7.7 鼻损伤

鼻损伤(nasal trauma)是指以鼻部遭受外伤,局部瘀肿疼痛,皮肉破损,甚至鼻骨骨折、鼻伤衄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8]。属损伤类疾病[18]。若伤势较重,处理不当,可遗留畸形,影响面容及呼吸功能,复杂的损伤,经鼻而伤及颅脑,则可危及生命[19]

7.8 鼻息肉

鼻息肉(nasal polyp[19])又称鼻痔[19]、鼻菌[19]。是指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不痛的赘生物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9]。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其状若葡萄或榴子,光滑柔软,带蒂而可活动[20]

《外科正宗》卷四曰:“鼻内息肉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宣通。”

鼻息肉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原是指鼻塞症状,“若鼻息肉不通”而言,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列为病名,并对其病机、症状做了扼要论述[20]。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

7.9 鼻菌

鼻菌(nose cancer)是指发生于鼻部的恶性肿瘤[20][20]

7.10 鼻血瘤

鼻血瘤(hematoma of nose[20])是指以反复鼻出血,鼻内见表面较光滑的赤色肿物为主要表现的鼻病[20]

7.11 鼻渊

鼻渊(sinusitis)鼻渊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21]、控脑痧[21]、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21]。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21]。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21]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21]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鼻渊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类似[21]。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渊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21]

7.12 鼻窒

鼻窒(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chronic rhinitis)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表现的鼻病[21]。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在受凉受湿后症状更加明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22]

鼻窒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说:“鼻窒,窒塞也。”又说:“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症状特点[22]。但历代文献有将鼻窒与伤风鼻塞相提并论,互为不分[22]。本词条仅针对慢性鼻塞而言[22]

鼻窒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鼻炎[22]

7.13 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acute rhinitis)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鼻病[22]。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一般数日可愈[23]。由于所感之邪毒有别,及侵犯之途径不同,有风寒、风热之分[23]

对伤风所致鼻塞,古代文献,早有认识,但单独立病,专论的较少,多散载于伤风、嚏、流涕、窒塞等病证范畴内。

伤风鼻塞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鼻炎[23]

7.14 鼻异物

鼻异物(foreign body entering nose)是指外物误入鼻内引起的鼻病[23]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1.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5.
  4. ^ [4]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5-36.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 ^ [6]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39.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4.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6.
  9. ^ [9]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41.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4.
  11. ^ [11]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5-47.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5.
  13. ^ [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4.
  15. ^ [1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4-96.
  16. ^ [1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248.
  17. ^ [17]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9.
  18. ^ [1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4.
  19. ^ [19]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4-56.
  20. ^ [20]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3-54.
  21. ^ [21]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9-52.
  22. ^ [2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45.
  23. ^ [2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4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