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关于鼻
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鼻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
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为肺之窍。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经脉中,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5 鼻病的病因病机
鼻病的发生多由于外邪入侵,正邪相争,邪盛正虚,造成阴阳失调面为病。致病的外邪,多为风、热、寒、湿。脏腑的病变,多为肺、脾、胆、肾。不同外邪、不同脏腑耗伤,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一般来说,实证热证的急性病,多见于肺、胆、脾三经;虚证寒证的慢性病,多见于肺、脾、肾三经。
5.1 邪毒侵袭
邪毒外侵,首先犯肺,外侵邪毒有风热、风寒之不同。风热邪毒侵犯鼻窍,内传于肺,肺经受热,清肃失常,内外邪热交结鼻窍,以致气血滞留,阻滞脉络,出现鼻塞、喷嚏、流涕、鼻内肌膜红肿、头痛、发热恶寒等风热表证。
风寒邪毒侵袭,肺受风寒,郁闭不宣,寒邪凝聚,清窍不利,出现鼻塞、流清涕、鼻内肌膜淡红微肿,并有恶寒发热等风寒表证。
5.2 胆经热盛
胆为中清之腑,性刚强,其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亢。若邪热壅盛内犯胆腑,胆腑火热循经上熏,蒸灼鼻窍肌膜,煎熬津液,以致发生鼻病。证见鼻塞、嗅觉减退、流黄稠涕、鼻内肌膜红肿加重、头痛较剧、头胀、目眩、胸闷、耳聋等。
5.3 脾胃湿热
脾胃素有蕴热,复为邪毒所伤,失去升清降浊之功,以致湿热内蕴,随经脉上壅鼻窍,蒸灼肌膜而为病。从其病理变化,有偏于热和偏于湿。偏于热者,邪热壅滞血脉,蒸灼肌膜,气血凝聚,证见鼻内肌膜红赤较甚、涕稠黄,或鼻头肌肤红赤、肿胀成脓。偏于湿者,湿热郁蒸,湿毒停滞,鼻内肌膜肿胀较甚、光滑色淡,涕白量多,或鼻窍湿烂潮红等。
5.4 肺脏虚弱
肺气不足,不能宣发卫生,输布精气于肌表,故易为邪毒侵袭而不散;或因久病耗伤肺气,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以致病后余邪未清,滞留鼻窍,发生各种虚性慢性鼻病。
若肺气虚,则寒邪凝聚,津液内停,出现鼻内肌膜肿胀色淡,阵发性喷嚏、涕清稀。
若肺阴虚,则津液干涸,鼻失濡养,兼以邪毒困结,侵蚀肌膜,以致鼻内肌膜干枯萎缩、结痴。
5.5 脾虚湿聚
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健,湿浊滞留停聚鼻窍,出现鼻内肌膜肿胀较甚,鼻塞、涕多,体倦无力等症。若湿浊久郁化火,湿热邪毒上壅鼻窍,则涕多而粘、鼻内肌膜肿胀而红。
若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不循经,则可引起鼻衄。量多色淡,或渗渗而出。
5.6 肾元亏损
肾元亏则气之根不固,摄纳无权,精气不能输布,鼻之功能失调,易为邪毒所犯。当风寒侵犯,阻滞气道,气不宣畅,津液停聚,以致鼻内肌膜肿胀色淡,喷嚏流清涕。
6 鼻病的辨证
鼻病的辨证,同耳科一样,也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局部和全身证候结合起来,辨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属何脏腑经络病变,及何邪所犯,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施治,兹将鼻塞、鼻涕、鼻衄、嗅觉异常、头痛等几个主要症状分述于下。
6.1 辩鼻塞
(1)鼻塞初起,鼻内肌膜红肿,流涕色黄,并见全身恶寒轻、发热重、头痛、脉浮数,此为风热外邪侵袭。
(2)鼻塞初起,鼻内肌膜淡白水肿,流清涕,并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脉浮紧,此为风寒外邪侵袭。
(3)鼻塞已久,时重时轻,鼻内肌膜肿胀而色淡,多为肺气虚寒或脾气虚弱之证。
(4)鼻塞持续不减,鼻内肌膜肿胀暗红,鼻甲凹凸不平,多为气血凝滞所致。
(5)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流涕清稀,肌膜苍白,为肺气虚或肾阳虚寒邪凝聚。
(6)间歇鼻塞,肌膜红肿较甚,流涕稠黄,量多,口苦咽干,为胆经火热。
(7)鼻有堵塞感,或干痛,肌膜干燥萎缩,涕痂积留,为肺虚或脾虚,津液干枯,邪蚀肌膜,肌膜失养而致。
6.2 辨鼻涕
(1)鼻涕多而清稀,新病者多为风寒之邪侵犯。久病多属肺脾气虚,或肾阳虚。
(2)鼻涕稠黄,多为胆经火热上蒸,涕黄量多,多为胆脾二经湿热熏蒸。
(4)久病涕黄绿,胶结成块,或有臭气,多为肺脾虚损,虚火燔灼,邪毒滞留。
6.3 辩鼻衄
(1)血色鲜红量少,点滴而出,多为风热之邪壅滞鼻窍。
(2)血色鲜红而量多,多为胃腑热盛,或肝阳亢盛,灼伤血脉的实热证。
(3)血色淡红量不多,时出时止,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因脾气虚,脾不摄血。
6.4 辩嗅觉异常
(1)鼻病初起,鼻塞不闻香臭,鼻内肌膜红肿,多属风热邪毒塞盛之证。
(3)不闻香臭,而鼻内有臭气,是为肺脾虚损,邪犯肌膜,肌膜萎缩之证。
(4)鼻塞不闻香臭,鼻内肌膜肿胀,其色暗红,多为邪滞脉络,气血凝滞。
(5)嗅觉失灵,鼻内有肿物堵塞多为湿浊上结,脉络被阻,气血凝滞而致。
6.5 辨头痛
(2)头痛剧烈,鼻塞,涕稠黄,鼻内肌膜红肿甚,多为胆经热盛。
7 常见的鼻病
7.1 鼻疖
鼻疖(nasal furuncle)又称鼻疔(见《外科启玄》)[5]。是指生于鼻部的疖肿。主要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其形小根硬状若钉盖、顶有脓点如椒目[6]。本病一般数日内自行破溃,排出脓点而愈临症须密切观察,若因邪毒壅盛,或处理不当可转为疔疮走黄的重证[7]。
7.2 鼻疳
鼻疳(nasal gan disease; nasal vestibulitis and eczema)鼻疳又名鼻疳疮(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鼻疳蚀(见《证治准绳·杂病》)[8]、鼻𧏾疮(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五)、𧏾鼻(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疳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鼻疮(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9]等。是指以鼻前孔附近痒痛不适,局部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小儿多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疳者,因疳热攻肺而成,盖鼻为肺窍,故发时鼻塞赤痒疼痛,浸淫溃烂,下连唇际成疮,咳嗽气促,毛发焦桔也。”“鼻𧏾疮多小儿生,鼻下两旁斑斓形,总由风热客于肺,脓汁浸淫痒不痛。”“鼻疮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者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
《外科真诠》所言“鼻疳初起,鼻梁低陷,久则臭烂穿溃,水从孔出,乃杨梅结毒所致”者,非本病范畴。
7.3 酒渣鼻
酒渣鼻(brandy nose;acne rosacea)因鼻色紫红如酒渣而得名。中医称之为酒皶鼻、酒齄鼻、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10]。是指发生于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则鼻头增大变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皮肤病。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
《外科大成·酒渣鼻》云:“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宜宣肺气化滞血,行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颜面部中央的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中年,男女均可发病,尤以女性多见。
7.4 鼻槁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又称鼻干燥[11]。若鼻气恶臭者,又称臭鼻证。槁,枯槁也(《说文》)[12]。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鼻塞、鼻痂多、鼻气腥臭,鼻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见于热性病。发生缓慢,病程较长,是常见的慢性鼻病。以女性为多,且在妇女月经期或怀孕期症状更为明显。本病多发生于干寒地区、干燥的工作环境,症状在秋冬节季比春夏季节为重。
鼻槁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论》;“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难经》、《金匮要略方论》及后世医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记载,但多系指病变中的症状而言。
《难经·五十八难》:“毛发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说文》)。
7.5 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epistaxis[13])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14]、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15]。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16]。
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7.6 鼻鼽
鼻鼽(allergic rhinitis)为病证名。又称称鼽嚏、鼻流清涕。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临床较为常见、多发[17]。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也说:“岁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
《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鼻鼽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相似。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18]。
7.7 鼻损伤
鼻损伤(nasal trauma)是指以鼻部遭受外伤,局部瘀肿疼痛,皮肉破损,甚至鼻骨骨折、鼻伤衄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属损伤类疾病。若伤势较重,处理不当,可遗留畸形,影响面容及呼吸功能,复杂的损伤,经鼻而伤及颅脑,则可危及生命[19]。
7.8 鼻息肉
鼻息肉(nasal polyp)又称鼻痔、鼻菌。是指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不痛的赘生物为主要表现的鼻病。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其状若葡萄或榴子,光滑柔软,带蒂而可活动[20]。
《外科正宗》卷四曰:“鼻内息肉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宣通。”
鼻息肉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原是指鼻塞症状,“若鼻息肉不通”而言,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列为病名,并对其病机、症状做了扼要论述。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
7.9 鼻菌
7.10 鼻血瘤
鼻血瘤(hematoma of nose)是指以反复鼻出血,鼻内见表面较光滑的赤色肿物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7.11 鼻渊
鼻渊(sinusitis)鼻渊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21]、控脑痧、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鼻渊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类似。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渊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
7.12 鼻窒
鼻窒(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chronic rhinitis)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表现的鼻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在受凉受湿后症状更加明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22]。
鼻窒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说:“鼻窒,窒塞也。”又说:“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症状特点。但历代文献有将鼻窒与伤风鼻塞相提并论,互为不分。本词条仅针对慢性鼻塞而言。
7.13 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acute rhinitis)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鼻病。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一般数日可愈[23]。由于所感之邪毒有别,及侵犯之途径不同,有风寒、风热之分。
对伤风所致鼻塞,古代文献,早有认识,但单独立病,专论的较少,多散载于伤风、嚏、流涕、窒塞等病证范畴内。
7.14 鼻异物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1.
-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5.
- ^ [4]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5-36.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6]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39.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4.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6.
- ^ [9]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41.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4.
- ^ [11]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5-47.
-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5.
- ^ [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4.
- ^ [1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4-96.
- ^ [1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248.
- ^ [17]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9.
- ^ [1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4.
- ^ [19]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4-56.
- ^ [20]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3-54.
- ^ [21]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9-52.
- ^ [2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45.
- ^ [2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