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胃肠湿热证

目录

1 拼音

biàn xuè ·wèi cháng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hematochezia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便血·胃肠湿热证(hematochezia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1])是指湿热积聚胃肠,迫血妄行,以便血,大便秽腻不畅,腹痛,口黏而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1]

4 便血·胃肠湿热证的症状

便血·胃肠湿热证患者便血鲜红,大便秽腻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黏而苦,纳差,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2][2][3]

5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以致便血。肠道传化失常则大便不畅或稀溏,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苔黄腻,脉濡数为内有湿热之象。[3][3]

6 便血·胃肠湿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便血·胃肠湿热证治宜清化湿热,凉血止血[3][3]

6.2 方药治疗

便血·胃肠湿热证可用地榆散[备注]地榆散(验方):地榆、茜根、黄芩、黄连、山栀、茯苓或槐角丸[备注]槐角丸(《丹溪心法》):槐角、地榆、黄苓、当归、炒枳壳、防风加减治疗。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利气活血。两方相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补气活血,可酌情选用。[3]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便血·胃肠湿热证患者建议食用当归、茯苓、黄芩、槐花、马齿苋、鳝鱼、苦瓜等[3]

6.3.2 推荐食疗方

1.苦瓜茶(《偏方大全》):苦瓜一个,上端切开,挖去瓤,装绿茶,风干。取下洗净,连同茶叶切碎,用沸水冲泡,代茶饮。[3]

2.苋粥(《养老奉亲书》):新鲜苋菜150g洗净,切细,粳米100g洗净,与苋菜同煮,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3]

3.香菇炖鳝鱼(《中国食疗大全》):鳝鱼500g去头尾,洗净,瘦猪肉200g洗净切丝。香菇50g,与鳝鱼、肉丝同炒,再加水煮10分钟,加入盐、料酒等,文火煮烂。[3]

6.4 针灸治疗

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4]

7 关于便血

便血(hemafecia[5]、hematochezia[5])为病名[6]。是指以大便下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6]。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6]。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兼顾[6]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

《金匮要略方论》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血证》指出:“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以血在便前、便后分血来之近远并不可靠,而且在不少情况下,血和大便混杂而下,难于分辨其前后。而便血的颜色,可作为诊断便血部位远近的参考。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古代医家有的又以血色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名。如《济生方·下痢》说:“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6]

便血可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结肠、直肠、肛门疾患等[6]

详见便血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8-99.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7-108.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5.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