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术

目录

1 拼音

biǎn táo tǐ zhōu wéi nóng zhǒng qiē kāi shù

2 英文参考

incision of peritonsillar abscess

3 手术名称

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术

4 别名

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incision of circumtonsillar abscess

5 分类

耳鼻喉科/咽手术/咽部脓肿切开术

6 ICD编码

28.0 02

7 概述

扁桃体周围脓肿多继发于急性陷窝性扁桃体炎。感染侵入扁桃体被膜与咽缩肌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致扁桃体周围炎,进而形成脓肿。脓肿一般在发病后5~6d形成,多数是单侧,双侧者极少(图9.5.3.1-1)。

8 适应症

确诊扁桃体周围脓肿者,均应施行切开排脓。脓腔穿刺抽脓后,腔内注入抗生素,不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普遍应用。

9 术前准备

因咽部疼痛拒食,身体衰弱并有失水症状者,应在输入足够液体,纠正全身情况时,再做切开。

10 麻醉和体位

1.用1%丁卡因局部表面麻醉,或用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取坐位,体力较弱者可采取侧卧位。

11 手术步骤

扁桃体周围脓肿90%以上为前上型,脓腔位于扁桃体窝上极稍前,此区常呈丰满隆起,故扁桃体向内稍后突入咽部,软腭水肿充血显著,腭垂向健侧移位明显,当炎症累及翼内肌时,则会出现张口困难。通常选在软腭下缘水平线与患侧舌腭弓内缘的垂直线相交处,做与舌腭弓平行的切口,实际上就是脓肿最隆起处(图9.5.3.1-2)。

做切口前,可先在准备做切口的部位穿刺抽脓(图9.5.3.1-3)。抽出脓液后,再在预定切开部位,用尖刀切开黏膜及浅层组织,切口长约1cm,不要深切,以免损伤大血管。可将切口稍扩大,此时,常可见脓液顺刀口外溢,可撤出切开刀,让病人吐出脓液(图9.5.3.1-4)。再用止血钳逐层扩开切口,直达脓腔,排出脓液(图9.5.3.1-5)。

后下型扁桃体周围脓肿少见。脓肿发生在扁桃体和咽腭弓之间,扁桃体被推向内前方,以咽腭弓肿胀最为明显。如脓肿较表浅,则可在咽腭弓最隆起处先做诊断性穿刺,如抽出脓液,即可在该处做切开引流。如引流困难,可施行脓肿扁桃体切除术,既可充分引流,又可杜绝复发。

12 术中注意要点

1.切开脓肿前先做穿刺,目的在于证明有无脓肿,并可避免切开后脓液突然大量涌入气道,造成呼吸道意外。切开黏膜后,以血管钳钝性分离黏膜下组织,进入脓腔,以免误伤大血管。

2.坐位手术时,一旦发生晕倒,应立即停止手术,让病人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依据病人情况,进行全身处理。等情况好转后,再取侧卧位继续手术。

13 术后处理

1.术后用抗生素治疗,用复方硼砂溶液或呋喃西林溶液漱口,吃软食。

2.每天用止血钳在原切口处扩张引流,直至无脓液流出为止。

3.扁桃体切除  扁桃体周围脓肿因易复发,故多主张切除扁桃体。但对手术时机的掌握各家看法不同:①一期手术:切开排脓的同时,做扁桃体摘除术。但由于张口困难,常使操作不方便,麻醉也常不满意,手术中出血较多,还有可能促使感染扩散;②二期手术:先做穿刺或切开排脓,3~4d后再做扁桃体摘除术,既保留了一期手术的优点,又可避免一期手术的缺点;③在扁桃体周围脓肿痊愈后3~4周施行扁桃体手术,此时,扁桃体急性炎症已完全消退,而瘢痕形成尚不牢固,手术容易剥离,可避免炎症扩散,预防脓肿复发和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有人认为对扁桃体周围脓肿病人,只摘除患侧扁桃体即可,但多主张将两侧扁桃体同时摘除。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