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目录

1 拼音

běi jīng zhōng yī yào dà xué

2 英文参考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3 注解

4 学校概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是由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高等院校。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9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9个培养方向班。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共计24346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0936人。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18.35%,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27.03%。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7个,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开业的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与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了军地合作的新领域,构建了军地合作的新模式。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5 校训

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6 机构设置

6.1 教学机构

基础医学院  中药学院   针灸学院  管理学院  护理学院  人文学院    国际学院  台港澳中医学部

临床医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部    体育部     东方学院

6.2 职能部门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组织部  人事处 宣传部(新闻中心) 统战部  发展规划处 财务处 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处)

研究生部(211)  离退休工作处  教务处  招生与就业处   科技处  实验室与设备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后勤处   保卫处

纪委监察审计处   医疗管理处  工会  团委

6.3 医疗机构

附属东直门医院     附属东方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门诊部(国医堂)

6.4 科研、产业、教学服务机构

骨伤科研究所  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中医传统疗法研究与交流中心  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  药厂  信息中心

教育技术中心  期刊中心  图书馆  中医药博物馆  教育培训中心

7 科研

7.1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7.2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

7.3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7.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中医症候病理生理基础实验室

细胞与生化实验

病理学实验室

脑病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生药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7.5 中医脑病研究室

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室

7.6 其他研究所(室)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医学气功研究所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所

针灸推拿研究所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中医药教育研究中心

7.7 科研成果

2004~2006年获部局级以上奖励情况

年度国家部局级以上学会小计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2004000222137017
2005000143365325
2006010112236016
合计01047761218358

7.8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于 1996 年,涵盖中药制药学、中药生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中药信息学、中药资源学等学科。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始终坚持“立足基础,大胆探索,突出创新”的原则,入站遴选坚持“学科交叉,学缘交叉”的指导思想,管理始终坚持“自主设计,合作研讨,定期交流”的办法,经多年实践,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成为我校高级专业学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研成果产生的基地,学术创新的旗帜。从 1996 年以来,已有 14 人进站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中 8 人已出站, 6 人在站。

8 学术刊物

8.1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10月,由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系中央级的高级中医药学术刊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为中国中医界学术权威王永炎院士;并另设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作副主编;拥有35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 并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中医药学者为外审专家。编辑部有专职编辑5人,编务1人。编辑中有医学博士2人,医学硕士1人,医学学士2人,编辑队伍具有较高业务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以弘扬中医药学术、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为根本任务,以高校学术层次、学术成就、学术优势为基本依托,通过不断加强刊物的学术内涵建设、编排规范建设以及提高出版印刷质量,体现本刊品位与档次;通过不断推出专题组稿栏目,构筑高层次、高水准、别具一格的报道网络,体现本刊风格与特色。我们在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中医药领域各学科、各专业学术研究成就与动态的基础上,还开设了诸如“优秀临床人才策论”“专家述评”“博士之光”“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研究”“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等专栏,进一步体现了本刊的特色。

8.2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主编为中国中医界学术权威王永炎院士。办刊宗旨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临床应用,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面向国内外中医药医学院校的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医生等。设中医临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观察、经典研读、思路与方法、循证医学、个案报道、名老中医经验、医案医话、针灸疗法、理论探讨、临证发挥、综述等栏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现已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8.3 《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创办于1982年,是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刊物。本刊面向海内外发行,集导向性、学术性、研究性、应用性于一体,全方位服务于中医药教育事业。目前,《中医教育》属于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9 临床医院

9.1 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已经发展壮大成为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她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是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治疗定点医院。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是培养国内外中医药人才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重要教学基地。

9.2 东方医院

东方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1999年12月开业。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脑病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中心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基地。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对本市全体参保职工和退休人员,不用选择均可来就医,门诊及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属医保报销范围的,都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东方医院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西医结合中医医院。医院有正、副主任医师13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余名。医院共开放床位数620张,设有临床科室32个。

9.3 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朝阳区肢体残疾治疗中心设在该院。2006年7月28日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9月15日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7月17日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并相继成立脑病、骨伤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

医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医院设有病床300余张,有普通病房、干部病房、CCU及ICU病房,全院共有医疗专业24个。我院现有正式职工380 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5人博士后),硕士研究生18人,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49人。

10 师资队伍

著名中医药专家:王玉川 颜正华 程士德 王绵之 刘弼臣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庆国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田金洲 刘建平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牛建昭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第一批指导老师名单

董建华 王绵之 刘渡舟 赵绍琴 颜正华 孔光一 刘弼臣 施汉章 王子瑜 金启凤 宋孝志 杨甲三

第二批指导老师名单

程士德 聂惠民 张 吉 唐玉秀 许连霈 李素卿 王世成 孟广义

第三批指导老师名单

颜正华 孔光一 王 琦 聂惠民 王洪图 刘燕池 商宪敏 吕仁和 姜揖君 郭志强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田金洲 牛 欣

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允岭 刘铜华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陈家旭 李 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赵 琰 王 伟 张允岭 李军祥 胡素敏 刘 斌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奖者:高学敏 陈家旭 王新月

北京市优秀教师:鲁兆麟 田德禄 季绍良 孙建宁 张永涛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乔旺忠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孔光一 杨生茗 杨春澍 廖家桢 王积福 张素斋 李晓明 李曰庆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4人):

王绵之  颜正华  王玉川  刘弼臣  程士德  贲长恩  廖家桢  施汉章

王子瑜  陈文为  唐启盛  孔光一  李家实  齐治家  杨维益  曹春林

杜怀堂  胡定邦  黄启福  姜辑君  刘燕池  卢泳才  吕仁和  牛建昭

祁颂平  施雪筠  田德禄  王洪图  魏 民  魏璐雪  杨春澍  杨秦飞

朱培纯  葛国梁  曹治权  龙致贤  邱树华  姜铭瑛  张 吉  陆蕴茹

周 勇  江佩芬  张国瑞  陈淑长  姚高升  郭维琴  李云谷  李素卿

高学敏  李英林  何基渊  翁维健  王 沛  龚树生  甄志亚  徐作山

秦炳荣  刘振民  盛亦茹  钱超尘  宋一同  赵楚芸  王 岱  李秀琴

聂惠民  闫文玫  沈连生  何 珉  郭志强  武维屏  鲁兆麟  商宪敏

毛慧娜  方廷钰  季绍良  牛 欣  任占利  徐秋萍  李乃卿  田金洲

肖承宗  王庆国  李学武  耿恩广  唐一鹏  孙颖立  周平安  谢 鸣

姜良铎  王继锋  李澎涛  孙建宁  徐 林  郭霞珍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

谷晓红  李晓泓  张兰珍  牛 欣  张 冰  李 峰

陈信义  杜守颖  王玥琦  金 哲  李 飞  尹 丹

杨惠民  朱爱华  杨承芝  时 晶  张 前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李宇航 陈立新 王 伟 张允岭 黄建梅

全国中青年医学之星:梁 嵘 任占利 王天芳 王 琦

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张允岭 李澎涛

北京市科技新星:张 壮 李 彧 王亚红 潘彦舒 赵 琰 胡素敏

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高 颖 刘清泉 唐启盛 李军祥 李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专家:姜良铎 刘金民 刘清泉 乔延江 宋乃光 王庆甫 许文忠 周平安

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王梅红 万宗凤

11 北京中医药大学地理位置

 

北京中医药大学西校区地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校区地图

12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编:100029

网站:http://www.bucm.edu.cn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