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Baxie (Ex3)[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axi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Evil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mistak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pathogenic factor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X-UE9[中国针灸学词典]
bāxié[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UE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外奇穴名·八邪
八邪为经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医经小学》列作奇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4.1 拼音
bāxié
4.2 代号
EX-UE9
4.3 八邪的别名
第1、2指间者又称为“大都”,其他依次分别称为“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3]。
4.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4.5 八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八邪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4]。
八邪穴位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每手4穴,两手共8穴。
八邪穴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5]。《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4.6 八邪取穴方法
快速取穴:手背,两手第1~5指间各手指根部之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即是八邪[6]。
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八邪1)和骨间肌(八邪2、3、4)。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
4.8 八邪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八邪穴主治病证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
八邪穴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
八邪穴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咽痛,齿痛,目痛;烦热,疟疾,毒蛇咬伤[7]。
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内关、阳池、合谷、外劳宫、足三里、中脘、悬钟、陷谷,治多发性神经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斜刺0.5~1寸。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
针刺八关(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为八关大刺[8]。《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
4.11.2 灸法
可灸。
4.12 特效按摩
被毒蛇咬伤后手部肿大时,可分别针刺手指间的八邪,可加速排毒退肿。
4.13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环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环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5 病因名·八邪
八邪为病因名,指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为八种致病邪气。
5.1 风
风为病因六淫之一,亦称风气[9]。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5.2 寒
寒为病因六淫之一。为冬令主气[10]。属阴邪,易伤阳气。寒气侵人,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原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5.3 暑
暑为病因六淫之一[11]。暑为阳邪,多在夏季致病。《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因易耗气伤津,故又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暑邪每易夹湿,表现为暑湿证。
5.4 湿
湿为病因六淫之一,亦称湿气[12]。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5.5 劳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
-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401.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5.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4.
-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5.
-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3.
-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