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丸

目录

1 拼音

bā wèi wán

2 概述

八味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八味丸

八味丸即肾气丸,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1]。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丸、附子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2]

3.1 出处

《金匮要略》

3.2 组成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炮附子各一两[2]

3.3 制法

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2]

3.4 用法用量

每服十五至二十五丸,酒送下,日二次[2]

3.5 功能

温补肾阳[2]

3.6 主治

治肾阳不足而致的腰酸腿软,胖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弱,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症;近代也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以及性神经衰弱等属于肾阳不足者[2]

3.7 方解

方中熟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为阴中求阳之法;牡丹皮配桂枝可调血分之滞,有利于通阳;茯苓、泽泻渗利阳虚所生之湿,使湿去则阳生,且可防滋腻药敛邪。诸药合用,共有温补肾阳之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本方,将桂枝改作肉桂,将干地黄改作熟地黄[2]

3.8 实验研究

本方具有抗衰老、免疫增强、抑制骨吸收亢进作用,同时能改善实验动物脂质代谢,促进胆固醇代谢[2]

4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方之八味丸

4.1 处方

川巴戟45克(酒没,去心,用荔枝肉30克,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30克(锉碎,用麦门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为度,去门冬)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锉碎同炒,油出为度,去降真香)吴茱萸45克(去梗,用青盐30克,同炒后,茱萸炮,同用)胡芦巴30克(用全蝎14个,同炒后,胡芦巴炮,去全蝎不用)山药45克(用熟地黄同炒焦色,去地黄不用)茯苓30克(用川椒30克,同炒赤色,去椒不用)香附子45克(去毛,用牡丹皮30克,同炒焦色,去牡丹皮不用)

4.2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盐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温补肝肾,暖丹田,聪耳目,老人常服益寿延年。积年冷病,及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

老人常服延寿延年,温平补肝肾,清上实下,分清浊二气,补暖丹田。主积年冷病,累岁沉疴,遗精白浊,赤白带下。

4.4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空腹时用盐汤或温酒送下。

4.5 摘录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5 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八味丸

5.1 别名

八物肾气丸、肾气丸、陈氏八味丸

5.2 处方

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5.3 功能主治

平补气血,坚固牙齿,活血,驻颜益寿。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消渴,面赤足冷,大风冷,消渴,咳嗽痰多。

5.4 用法用量

八物肾气丸、肾气丸(《御药院方》卷六)、陈氏八味丸(《饲鹤亭集方》)。《御药院方》本方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一日二次。

6 《魏氏家藏方》卷九方之八味丸

6.1 处方

牛膝(去芦,酒浸1宿)、当归(去芦,酒浸1宿)、菟丝子(洗净,酒浸3宿,研成饼)、地骨皮(去土)、远志(汤泡,去心)、石菖蒲(9节者,去毛)、绵黄耆(蜜炙)、熟干地黄(去土)各等分。

6.2 制法

上为细末,酒煮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补肝肾,明眼目。主

6.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盐汤送下。

7 《普济方》卷三九七方之八味丸

7.1 处方

枳壳半两,杏仁120粒(去皮尖),盐梅7枚,巴豆20粒(去油),好茶末4钱,黄连1两,黄蜡5钱,百草霜2两,莲蓬1两。

7.2 制法

上为末,溶黄蜡为丸。

7.3 功能主治

赤白痢。

7.4 用法用量

赤白痢,甘草汤送下;白痢,白姜汤送下。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