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emipleg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mipleg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emiplegi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emiplegi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emiparalysis[朗道汉英字典]
hemiplegia[朗道汉英字典]
semiplegia[朗道汉英字典]
semisideratio[朗道汉英字典]
semisideration[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半身不遂(hemiplegia[1][2])为症状名[3]。中风病常见症之一。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
《中医药学名词》(2004):半身不遂是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表现。
《中医药学名词》(2010):半身不遂又称偏枯,偏风,是指中脏腑之后出现以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偏身瘫软不用,或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中风后遗症。
6 半身不遂的治疗
半身不遂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并可配合针灸治疗。本症常见于脑出血后遗症。
6.1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在症状上除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㖞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备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红花加味。该方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加全蝎、乌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等以增强通经活络之力。如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肉桂、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如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鹿筋等补肾壮筋之品。如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苡仁、防己等淡渗利湿。如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兼口眼㖞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如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润汤通便。[4]
6.2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肝阳上亢,火升风动,气血并逆于上,络破血溢,经脉阻塞,而致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备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论》):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或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
7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apoplexy)为病名[5]。又称卒中[6]。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7]。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详见中风条。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3.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213.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