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环槽架外固定

目录

1 手术名称

半环槽式外固定

2 别名

半环槽式外固定技术;半环槽外固定技术;半环槽架外固定

3 分类

骨科/骨折外固定

4 ICD编码

78.1001

5 概述

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是用克氏针做多平面固定的外固定器,结构包括下列部件(图3.3.1-1)。

1.半环槽式稳定弓3只  弓槽供做钢针固定夹的插座,环的正中及两端有供安放螺杆的缺口,但缺口两侧的内外边仍有宽1cm的连接,以保证弓环机械强度与刚度。

2.螺杆3根  通过用螺母与垫圈将稳定弓连接固定,调节稳定弓间的距离对骨断端实施轴向加压固定或牵伸延长。螺杆直径6mm,螺母沿螺杆每绕动1圈,伸缩度为1mm。

3.螺母与垫圈  螺母将弓环固定于螺杆,是通过拧旋螺母推动弓环来实现加压或牵伸固定。螺母下加放垫圈,有增强稳定弓作用。

4.钢针固定夹  钢针固定夹为齿咬式,齿槽倾斜,槽宽3mm。固定夹在弓槽内可按交叉穿针角度移动,能将钢针牢牢咬紧固定于弓环上。固定夹在弓槽内可做25°~45°移动。

5.侧方加压器2只  可使钢针从侧方横向实施骨断端间加压,使斜形或螺旋形骨断面相互贴合,或将分离的大骨片推压复位固定。

6.读数尺2把  这是每5mm有洞孔的标志尺,供摄X线片核实肢体延长度用。

7.扳手1把  供拧旋螺母用。

本外固定器的组装步骤是先在选定的穿针平面于25°~45°范围内交叉穿放克氏针2根,紧依钢针将稳定弓套放于肢体,再用螺杆与螺母将各稳定弓连接固定,最后用钢针固定夹通过弓槽将克氏针牢固固定。成年骨折病人用2~2.5mm直径克氏针,儿童用1.5mm克氏针。按上述步骤完成组装,对斜行与螺旋形骨折再施行横向加压固定(图3.3.1-2)。

6 适应症

半环槽式外固定适用于:

1.伴有严重软组织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有广泛软组织伤的小腿骨折。

2.火器性骨折。

3.重度烧伤伴有骨折,外固定器治疗既可为骨折提供牢稳固定,也便于观察治疗创面,防止植皮区受压和关节瘢痕挛缩。

4.伴有多发伤的开放性骨折或多发骨折,骨外固定可迅速将骨折制动,可减轻疼痛和减少进一步失血的危险,有利于抗休克和争取时间对威胁病人生命的损伤施行手术。

5.有广泛软组织挤压伤的闭合性骨折,不适应作切开复位内固定,使用经皮穿针外固定可避免夹板、石膏或手术加重软组织损伤。

6.骨折伴有骨缺损者可用牵伸固定法保持伤肢长度,以便日后修复骨缺损。

7.骨折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或游离带血管皮瓣等修复性手术。

8.感染性骨折和感染性骨不连,使用外固定器有利于伤口治疗,可同时将骨折牢固固定,能有效地兼顾两者的治疗。

9.骨折伴有神经与血管损伤。

10.肢体延长。

11.关节固定术。

7 麻醉和体位

以胫骨开放性骨折为例。一般多使用硬脊膜外麻醉。病人取平卧位。

8 手术步骤

8.1 1.清创

对开放伤口进行常规彻底清创。

8.2 2.选择穿针平面

通常选择三个平面穿针,近心骨段穿放一组,远心骨段两组。

8.3 3.创面缺损须用组织瓣修复的处理

如创面缺损须用组织瓣修复,则先将组织瓣转位至预定部位并临时固定,以免穿针后钢针妨碍组织瓣转位至组织缺损区。

8.4 4.穿针

先在骨折近心与远心骨段各交叉穿放一组克氏针,每组两根针在骨的同一平面交叉成25°~45°。每组针距骨断端5~7cm。

8.5 5.骨折复位固定

用手法整复骨折,复位满意后用持骨钳暂时维持对位。用螺杆将两个弓环固定,再用预放在弓槽内的固定夹把钢针固定于弓环。如为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困难或失败,则先用外固定器牵伸分离,然后放松远心组钢针,立即用手法矫正旋转与侧方移位。严重粉碎性骨折经手法恢复骨折长度和对线后再做牵伸固定,以保持伤肢长度。为稳定斜形与螺旋形骨断端,可用拉力螺钉固定骨断端,或适当修整断端使适应加压固定(图3.3.1-3)。拧紧固定夹和固定弓环的螺母,以保证骨外固定的稳定性。

8.6 6.横向加压

对斜行、螺旋形及分离的蝶形大骨片施行闭合复位,可用侧方加压器横向穿针挤压,使骨断面相互贴合固定。

9 术后处理

1.观察伤肢远端血液循环、知觉与活动度,以了解有无并发血管与神经损伤。如术后立即出现神经或血管伤,则应放弃外固定治疗或更换平面重新穿针固定。

2.适当抬高伤肢,以减轻肿胀。必要时,可通过外固定器将伤肢悬吊。

3.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皮肤针孔部清洁干燥及外固定器的清洁。根据病情需要,可在术后使用抗生素数日。

4.用支具或托板防止足或腕关节下垂,托板可连接于外固定器。

5.尽早开始练习穿针部位上下的关节活动。如全身情况允许和固定有足够的稳定性,则应鼓励病人早日扶拐下地练习部分负重行走。早期无痛性活动,有利于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功能锻炼强度要小,关节活动幅度要大而频率要低。严禁快速伸屈关节,否则易拉伤肌肉。

6.钢针与皮肤界面应无张力,否则应予宽松切开,以免皮肤压迫坏死。

7.如采用加压固定,术后数日须再适当加压1次,以使骨断端紧密接触和保持牢固固定。但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减少钢针与连接杆的数量,降低固定刚度,以减少应力遮挡的不利作用。

8.针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根据感染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包括暂时停止功能锻炼,抬高患肢休息,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及时清除分泌物与保持针孔皮肤干燥。如针孔部皮肤有张力,则应立即切开减张,感染严重者须切开引流。固定针已松动而仍需继续固定时,多须另选一适合部位重新穿针固定,但应距原针道至少3cm。

9.外固定器留置时间取决于治疗需要,成人骨折一般须固定10~14周,儿童平均6~8周。但在拆除外固定器前,必须摄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骨折已临床愈合和X线片显示有明确的骨痂连接,方可拆除外固定器。

10.拆除固定针的方法因针的直径不同而异,一般是在门诊拆除固定针。但螺纹固定钉的钉道大,应在手术室拔钉,有钉道感染者尚须用抗生素液冲洗钉道,必要时予以适当刮剔,保持钉道引流通畅。其后用石膏夹板局部保护4周,以防再骨折。

10 并发症

外固定器的应用也带来一些并发症,如正确执行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运用其固定刚度可调性为骨折愈合提供有利的力学环境,可使并发症降至最低限度。

1.针道感染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是固定针松动,针-骨界面和针-皮肤界面不稳定。针道周围软组织受周期性动态应力刺激和对炎性反应处理不当,亦是造成针道感染的原因。单平面半针固定和骨断端间隙存在者,固定针-骨界面应力明显大于单平面双侧及双平面外固定,固定针松动和针道感染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后者。

2.神经与血管损伤  其原因除穿针时直接损伤外,尚可因血管神经紧贴针旁而受到缓慢蚀损。预防在于手术医师熟悉肢体切面解剖。如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在小腿下1/2的范围并行,穿针时应从前内向外侧,与床面成30°,即不易损伤胫前动脉与腓深神经。

3.骨折延迟愈合  这和高刚度外固定减少骨断端应力刺激有关,外固定器刚度与应力遮挡作用成正相关。如外固定器固定刚度不足以维持骨断端牢稳固定,则骨折亦不能正常愈合。骨折复位程度影响愈合速度,文献报道解剖复位者愈合时间为4.4个月,非解剖复位者为7.4个月。防治方法在于解剖复位,根据骨折不同程度提供最适合的固定刚度。

4.肌肉或肌腱损伤  单平面双侧和双平面双侧及环式外固定器,固定针都须横贯肢体,穿过肌肉或肌腱而限制肌肉的伸缩,功能锻炼不当将造成肌肉拉伤,炎症反应及浆液性渗出液沿钢针溢出,这既增加针道感染机会,也可能导致肌腱断裂或肌肉纤维化。因此,使用横贯穿针骨外固定时必须控制活动强度与活动量,以减轻肌肉拉伤。

5.其他并发症  包括再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断钉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等。如严格执行操作技术,正确进行术后治疗,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