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杆菌属

目录

1 拼音

bàng zhuàng gǎn jūn shǔ

2 英文参考

Corynebacterium

3 注解

棒状杆菌属是棒状菌群的1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因其成员的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而得名。多形态,排列不规则,常呈栅栏状或V字状等;染色不均匀,两端有着色较深的异染颗粒。无芽孢,大多数菌株无动力。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特殊,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2~68%。胞壁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与分枝杆菌属、奴卡氏菌属和放线菌属相似,有交叉反应。分类学上认为本属与放线菌属关系尤为密切。可分为3类:①人类及动物寄人或病原性棒状杆菌;②植物病原性棒状杆菌;③非病原性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又名KLB,是人类白喉的病原菌。菌体大小(0.3~0.8)×(1~8)微米,异染颗粒明显,无动力,适温为37℃,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但形态不典型,于吕弗勒凝固血清或鸡蛋培养基上迅速生长,且菌形典型,异染颗粒明显。在含有0.04%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上,白喉棒状杆菌菌落呈黑色。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特点和生化反应特性分为重型、轻型和中间型,3型的产毒株对人类均有致病作用。对热或常用消毒剂敏感,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一般无芽孢细菌强,在儿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上留存数日后,仍具有传染性。

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只有携带β棒状噬菌体的菌株才产生外毒素,病菌通常在咽喉部粘膜上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可引起局部炎症,形成灰白色假膜。外毒素入血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干扰宿主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常损害心肌与外周神经等。病后因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而有坚强免疫力。患者可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霉素等治疗。

还有一些生物学特性与白喉杆菌类似的细菌,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常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的鼻腔、咽喉、外耳道、眼结膜、外阴中以及皮肤的表面。多数对人类不致病,其中一些可能是条件致病菌。还有一些对动物致病。

致家畜疾病的棒状杆菌均无运动性,大多引起化脓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常与创伤或动物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