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WS/T 455—2014 wèi shēng jiān cè yǔ píng jià míng cí shù yǔ
2 英文参考
Health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rminology
ICS 11.020
C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55—2014《卫生监测与评价名词术语》(Health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rminolog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11月15日发布,自2015年04月01日起实施。
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廷宝、闫军、杨姣兰、王民生、郝琳、王旋、盖冰冰、王德才、林少彬、李新武、李燕俊、刘秀岩、朱英、杨艳伟、吴亚西、冯利红、缪庆、曹吉生、孙颖、何树森、李军延、罗建波。
卫生检测与评价名词术语
5 2 通用术语
5.1 2.1 基础术语
5.1.1 2.1.1 量和单位
2.1.1.1
量 quantity
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大小可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表示。
2.1.1.2
量制 system of quantities
彼此间由非矛盾方程联系起来的一组量。
2.1.1.3
国际量制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quantities
2.1.1.4
基本量 base quantity
在给定量制中约定选取的一组不能用其他量表示的量。
2.1.1.5
导出量 derived quantity量制中由基本量定义的量。
2.1.1.6
量纲 dimension of a quantity
给定量与量制中各基本量的一种依从关系,它用与基本量相应的因子的幂的乘积去掉所有数字因子后的部分表示。
2.1.1.7
量纲为一的量 quantity of dimension one
无量纲量 dimensionless quantity
2.1.1.8
测量单位 measurement unit
计量单位 measurement unit; unit of measurement
单位 unit
根据约定定义和采用的标量,任何其他同类量可与其比较使两个量之比用一个数表示。
2.1.1.9
测量单位符号 symbol of measurement unit
计量单位符号 symbol of unit of measurement
表示测量单位的约定符号。
2.1.1.10
单位制 system of units
计量单位制 system of measurement units
对于给定量制的一组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其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及使用这些单位的规则。
2.1.1.11
一贯导出单位 coherent derived unit
对于给定量制和选定的一组基本单位,由比例因子为1的基本单位的幂的乘积表示的导出单位。
2.1.1.12
一贯单位制 coherent system of units
在给定量制中,每个导出量的测量单位均为一贯导出单位的单位制。
2.1.1.13
国际单位制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批准采用的基于国际量制的单位制,包括单位名称和符号、词头名称和符号及其使用规则。
2.1.1.14
法定计量单位 legal unit of measurement
2.1.1.15
基本单位 base unit
2.1.1.16
导出单位 derived unit
2.1.1.17
制外测量单位 off-system measurement unit
制外单位 off-system unit
2.1.1.18
倍数单位 multiple of unit
2.1.1.19
分数单位 submultiple of a unit
2.1.1.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legal unit of measure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法令形式规定强制使用或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包括:
b)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d)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e) 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f) 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词头。
2.1.1.21
量值 quantity value
量的值 value of a quantity
值value
用数和参照对象一起表示的量的大小。
2.1.1.22
量的真值 true quantity value; true value of quantity
真值 true value
与量的定义一致的量值。
2.1.1.23
约定量值 conventional quantity value
量的约定值 conventional value of a quantity
约定值 conventional value
对于给定目的,由协议赋予某量的量值。
2.1.1.24
量的数值 numerical quantity value,numerical value of quantity
数值 numerical value
量值表示中的数,而不是参照对象的任何数字。
2.1.1.25
单位方程 unit equation
2.1.1.26
单位间的换算因子 conversion factor between units
两个同类量的测量单位之比。
2.1.1.27
数值方程 numerical value equation
量的数值方程 numerical value equation of quantity
基于给定的量方程和特定的测量单位,联系各量的数值间的数学关系。
5.1.2 2.1.2 检测(测量)和检测(测量)结果
2.1.2.1
样品 sample
取自某一整体的一个或多个部分,旨在提供该整体的相关信息,通常作为判断该整体的基础。
2.1.2.2
样本 sample
2.1.2.3
采样 sampling
2.1.2.4
抽样 sampling
2.1.2.5
取样 sampling
2.1.2.6
检测 testing
2.1.2.7
测量 measurement
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2.1.2.8
检验 inspection
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或估量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2.1.2.9
检查 inspection
审查产品设计、产品、过程或安装并确定其与特定要求的符合性,或根据专业判断确定其与通用要求的符合性的活动。
2.1.2.10
验证 verific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2.1.2.11
确认 valid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2.1.2.12
被测量 measurand
拟测量的量。
2.1.2.13
影响量 influence quantity
在直接测量中不影响实际被测的量、但会影响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量。
2.1.2.14
变换值 transformed value
表示与被测的量有函数关系的量值。
2.1.2.15
测量结果 measurement result; result of measurement
2.1.2.16
测量的量值 measured quantity value
量的测得值 measured value of a quantity
测得值 measured value
2.1.2.17
样本均值 sample mean
2.1.2.18
测量误差 measurement error; error of measurement
误差 error
2.1.2.19
系统测量误差 systematic measurement error;systematic error of measurement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2.1.2.20
测量偏移 measurement bias
偏移 bias
系统测量误差的估计值。
2.1.2.21
随机测量误差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random error of measurement
随机误差 random error
2.1.2.22
修正 correction
对估计的系统误差的补偿。
2.1.2.23
测量准确度 measurement accuracy; accuracy of measurement
准确度 accuracy
2.1.2.24
测量正确度 measurement trueness; trueness of measurement
正确度 trueness
无穷多次重复测量所得量值的平均值与一个参考量值间的一致程度。
2.1.2.25
测量精密度 measurement precision
精密度 preclsion
在规定条件下,对同一或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所得示值或测得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2.1.2.26
样本方差 sample variance
S2
2.1.2.27
样本标准差 sample standard deviation
S
样本方差的非负平方根。
2.1.2.28
样本协方差 sample covariance
SXY
随机样本中两个随机变量对各自样本均值的离差的乘积之和被求和项数减1除。
2.1.2.29
标准误差 standard error
δθ
估计量的标准差。
2.1.2.30
估计误差 error of estimation
估计值与待估计的参数或总体特性值的差。
2.1.2.31
方差 variance
V
2.1.2.32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方差的正平方根。
2.1.2.33
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2.1.2.34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2.1.2.35
期间测量精密度测量条件 intermediate precision condition of measurement
期间精密度条件 intermediate precision condition
除了相同测量程序、相同地点,以及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同一或相类似的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外,还包括涉及改变的其他条件。
2.1.2.36
期间测量精密度 intermediate measurement
期间精密度 intermediate precision
2.1.2.37
重复性测量条件 measurement repeatability condition of measurement
重复性条件 repeatability condition
相同测量程序、相同操作者、相同测量系统、相同操作条件和相同地点,并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或相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
2.1.2.38
测量重复性 measurement repeatability
重复性 repeatability
2.1.2.39
复现性测量条件 measurement reproducibility condition of measurement
复现性条件 reproducibility condition
不同地点、不同操作者、不同测量系统,对同一或相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
2.1.2.40
测量复现性 measurement reproducibility
复现性 reproducibility
2.1.2.41
实验标准偏差 experimental standard deviation
S
2.1.2.42
测量不确定度 measurement uncertainty,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不确定度 uncertainty
2.1.2.43
标准不确定度 standard uncertainty
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standard 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2.1.2.44
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type A evaluation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A类评定 type A evaluation
对在规定测量条件下测得的量值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2.1.2.45
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type B evaluation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B类评定 type B evaluation
用不同于测量不确定度A类评定的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进行的评定。
2.1.2.4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combined standard uncertainty
合成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combined 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由在一个测量模型中各输入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获得的输出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2.1.2.47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relative standard uncertainty
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relative 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标准不确定度除以测得值的绝对值。
2.1.2.48
定义的不确定度 definitional uncertainty
2.1.2.49
不确定度报告 uncertainty budget
对测量不确定度的陈述,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及其计算和合成。
2.1.2.50
不确定度一览表 uncertainty budget
不确定度来源及其标准不确定度的列表。用以评定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1.2.51
目标不确定度 target uncertainty
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target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2.1.2.52
扩展不确定度 expanded uncertainty
扩展测量不确定度 expande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一个大于1的数字因子的乘积。
2.1.2.53
包含区间 coverage interval
基于可获得的信息确定的包含被测量一组值的区间,被测量值以一定概率落在该区间内。
2.1.2.54
包含概率 coverage probability
2.1.2.55
包含因子 coverage factor
2.1.2.56
自由度 degrees of freedom
在方差的计算中,和的项数减去对和的限制数。
2.1.2.57
置信概率 confidence level;level of confidence
5.1.3 2.1.3 检测、测量的计量量值溯源和标准物质、质量控制样品的应用
2.1.3.1
计量溯源性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2.1.3.2
计量溯源链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chain
溯源链 traceability chain
2.1.3.3
量值传递 dissmination of the value of quautity
通过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或检定,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实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的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仪器的活动,以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
2.1.3.4
校准 calibration
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
2.1.3.5
测量仪器的检定 verification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计量器具的检定 verification of a measurlng instrument
计量检定 metrological verification
检定 verification
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动,包括检查、加标记和出具检定证书。
2.1.3.6
比对 comparison
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指定不确定度范围的同种测量仪器复现的量值之间比较的过程。
2.1.3.7
基准 primary standard
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标准器。
2.1.3.8
基准标准物质 primary reference material; PRM
2.1.3.9
副基准 secondary standard
2.1.3.10
国际测量标准 international measurement standard
由国际协议签约方承认的并在世界范围使用的测量标准。
2.1.3.11
国家测量标准 national measurement standard
国家标准 national standard
经国家权威机构承认,在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内作为同类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依据的测量标准。
2.1.3.12
原级测量标准 primary measurement standard
原级标准 primary standard
使用原级参考测量程序或约定选用的一种人造物品建立的测量标准。
2.1.3.13
次级测量标准 secondary measurement standard
次级标准 secondary standard
2.1.3.14
参考测量标准 reference measurement standard
参考标准 reference standard
在给定组织或给定地区内指定用于校准或检定同类量其他测量标准的测量标准。
2.1.3.15
工作测量标准 working measurement standard
工作标准 working standard
2.1.3.16
传递测量装置 transfer measurement device
传递装置 transfer device
2.1.3.17
搬运式测量标准 traveling measurement standard
搬运式标准 traveling standard
2.1.3.18
核查装置 check device
2.1.3.19
校准器 calibrator
2.1.3.20
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质,其特性被证实适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
2.1.3.21
有证标准物质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CRM
附有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提供使用有效程序获得的具有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一个或多个特性量值的标准物质。
2.1.3.22
有证标准样品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CRM
附有证书的标准样品,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实现的用于表示该特性值的计量单位,而且每个标准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
2.1.3.23
证书 certificate
2.1.3.24
有效期限 expiration date
在规定的贮存和使用条件下,保证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稳定的最长期限。
2.1.3.25
标准物质的互换性 commutability of a reference material
对于给定标准物质的规定量,由两个给定测量程序所得测量结果之间关系与另一个指定物质所得测量结果之间关系一致程度表示的标准物质特性。
2.1.3.26
质量控制样品 quality control sample
一种存储完整、用量充足的稳定和均质化物料,其物理或化学特性近似于测量系统的常规样品,用于期间精密度条件下测量系统的精密度和稳定性确定和监控。
2.1.3.27
参考数据 reference data
由鉴别过的来源获得,并经严格评价和准确性验证的,与现象、物体或物质特性有关的数据,或与已知化合物成分或结构系统有关的数据。
2.1.3.28
标准参考数据 standard reference data
由公认的权威机构发布的参考数据。
2.1.3.29
参考量值 reference quantity value
参考值 reference value
2.1.3.30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特性值 property value (of a reference material)
赋予(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量的值。
2.1.3.31
瓶间均匀性 between-bottle homogeneity
2.1.3.32
瓶内均匀性 within-bottle homogeneity
2.1.3.33
短期稳定性 short-term stability
在规定运输条件下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特性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2.1.3.34
长期稳定性 long-term stability
在CRM生产者规定贮存条件下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特性的稳定性。
2.1.3.35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使用寿命 life time
2.1.3.36
定值 characterization
对与标准物质预期用途有关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化学、生物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特性量值的测定。
2.1.3.37
最小取样量 minimum sample intake
2.1.3.38
期间核查 intermediate checks
根据规定程序,为了确定计量标准、标准物质或其他测量仪器是否保持其原有状态而进行的操作。
2.1.3.39
测量标准的保持 conservation of a measurement standard
2.1.3.40
质量水平 quality level
(验收抽样)用不合格品率或不合格率表示的质量状况。
2.1.3.41
过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
着重于满足过程要求的过程管理。
2.1.3.42
统计过程控制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
着重于用统计方法减少过程变异、增进对过程的认识,使过程以所期望的方式运行的活动。
2.1.3.43
控制图 control chart
为监测过程、控制和减少过程变异,将样本统计量值序列以特定顺序描点绘出的图。
2.1.3.44
常规控制图 Shewhart control chart
主要用来从图形上判定变异源于随机原因还是特殊原因,采用常规控制限的控制图。
2.1.3.45
X控制图 X bar control chart
均值控制图 average control chart
2.1.3.46
单值控制图 individual control chart
X控制图 X control chart
2.1.3.47
极差控制图 range control chart
R图 R chart
2.1.3.48
标准差控制图 standard deviation control chart
S图 S chart
2.1.3.49
验收控制图 acceptance control chart
主要用来判定描点是否能期望在容差之内的控制图。
2.1.3.50
中心线 centre line
2.1.3.51
控制限 control limits
2.1.3.52
警戒限 warning limits
当过程处于统计受控时,所考虑的统计量以相当高的概率落入其间的控制限。
2.1.3.53
行动限 action limits
当过程处于统计受控时,所考察的统计量以非常高的概率落入其间的控制限。
2.1.3.54
常规控制限 Shewhart control limits
由过去经验和经济原因出发得到的两条距中心线±z倍标准差,用来判定过程是否处于统计受控的控制限。
2.1.3.55
概率控制限 probabilistic control limits
当过程处于统计受控时,所考察的统计量以一个预先设定的非常高的概率落入其间的与中心线一起定义的控制限。
2.1.3.56
验收控制限 acceptance control limits;ACL
验收控制图中根据一些特殊需要,只要子组变异在统计受控下仅由随机原因引起,则允许过程水平在其间变动的控制限。
2.1.3.57
实验室间比对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在预定的条件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室就同一或相似的检测对象进行检测或测量的组织、实施和评价。
2.1.3.58
能力验证 proficiency testing
2.1.3.59
测量审核 measurement audit
使用已知指定值的测量对象,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确定的判据评价单一实验室的测量能力。
2.1.3.60
能力验证计划 proficiency testing scheme
在检测、测量、校准或检查的某个特定领域,设计和运作的一轮或多轮能力验证。
2.1.3.61
能力验证物品 proficiency testing item
用于能力验证的样品、产品、人工制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设备部件、测量标准、数据组或其他信息。
2.1.3.62
指定值 assigned value
对于给定目的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量的值,有时该值是约定采用的。
2.1.3.63
能力评定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for proficiency assessment
2.1.3.64
z值 z-score
2.1.3.65
分布 distribution
2.1.3.66
正态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Gaussian distribution
具有式(1)概率密度函数的连续分布,其中-∞<><μ<∞,σ>0。μ<∞,σ>
2.1.3.67
标准正态分布 standardized normal distribution,standardized Gaussian distribution
μ=0,σ=1的正态分布。
2.1.3.68
对数正态分布 lognormal distribution
具有式(2)概率密度函数的连续分布,其中x>0,参数满足-∞<μ<∞,σ>0。μ<∞,σ>
2.1.3.69
均匀分布 uniform distribution,rectangular distribution
2.1.3.70
满意结果 satisfactory results
利用统计技术或专家公议等技术手段,确认参加者的能力为满意的结果。
2.1.3.71
可疑结果 questionable results
利用统计技术或专家公议等技术手段,确认参加者的能力可能出现问题的结果。
2.1.3.72
不满意结果 unsatisfactory results
利用统计技术或专家公议等技术手段,确认参加者的能力为不满意的结果。
5.2 2.2 理化检测
5.2.1 2.2.1 基本概念
2.2.1.1
摩尔 mole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 12C的原子数目相等。
2.2.1.2
基本单元 elementary entity
组成物质的任何自然存在的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光子等一切物质的粒子,或按需要人为的将它们进行分割或组合,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体或单元,如:1/2H2SO4、1/5KMnO4。
2.2.1.3
摩尔质量 molar mass
一系统中某给定基本单元的摩尔质量M等于其总质量m与其物质的量n之比。单位为千克每摩尔(kg/mol),常用克每摩尔(g/mol),见式(4)。
2.2.1.4
摩尔体积 molar volume
系统的体积V与其中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单位为立方米每摩尔(m3/mol),常用升每摩尔(L/mol)。
2.2.1.5
物质的量浓度 amount of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物质B的量nB与相应混合物的体积V之比。单位为摩尔每立方米(mol/m3),常用摩尔每升(mol/L)。计算见式(5)
2.2.1.6
质量摩尔浓度 molality
溶质B的物质的量nR与溶剂A的质量mA之比。单位为摩尔每千克(mol/kg),常用毫摩尔每千克(mmol/kg)。计算见式(6)。
2.2.1.7
质量浓度 mass concentration
物质B的总质量m与相应混合物的体积V(包括物质B的体积)之比。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常用克每升(g/L)。计算见式(7)。
2.2.1.8
标准溶液 standard solution
由用于制备该溶液的物质而准确知道某种元素、离子、化合物或基团浓度的溶液。
2.2.1.9
储备溶液 stock solution
配制成的比使用时浓度大的、并为储存用的试剂溶液。
2.2.1.10
灵敏度 sensitivity
一般指仪器、设备、试剂或测试方法对微小外加作用显示出的敏感度。
2.2.1.11
检出限 detection limit
由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通常为95%)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检出限受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全程序空白试验值及其波动性的影响。
2.2.1.12
定量下限 quantification limit
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定量测定被测物质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5.2.2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1
试样 sample
2.2.2.2
试液 test solution
2.2.2.3
四分法 quartering
从总体中取得试样后,采用圆锥四等分任意取对角二份试样,弃去剩余部分,以缩减试样量的操作。
2.2.2.4
固相萃取法 solid phase extraction
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操作。
2.2.2.5
液-液分配提取法 liquid-liquid partition extraction
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进行的分离操作。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2.2.2.6
倾析 decantation
容器中上层澄清液和沉淀共存时,使容器倾斜流出澄清液以分离沉淀的操作。
2.2.2.7
熔融 fusion
为熔解难熔物质,一般加入适当熔剂与其混合并加热,使之与熔剂进行反应。
2.2.2.8
灼烧 ignition
在称量分析中,沉淀在高温下加热,使沉淀转化为组成固定的称量形式的过程。
2.2.2.9
恒重 constant weight
在同样条件下,对物质重复进行干燥、加热或灼烧,直到两次质量差不超过规定值的范围的操作。
2.2.2.10
残渣 residue
试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发、灼烧或经规定的溶剂提取后所得的残留物。
2.2.2.11
萃取 extraction
5.2.3 2.2.3 检验方法
2.2.3.1
化学分析 chemical analysis
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2.2.3.2
仪器分析 instrumental analysis
2.2.3.3
定性分析 qualitative analysis
2.2.3.4
定量分析 quantitative analysis
为测定物质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而进行的分析。
2.2.3.5
常量分析 macro analysis
2.2.3.6
微量分析 micro analysis
2.2.3.7
痕量分析 trace analysis
2.2.3.8
超痕量分析 ultratrace analysis
2.2.3.9
湿法 wet metbod
2.2.3.10
干法 dry method
2.2.3.11
滴定分析法 titrimetric analysis
通过滴定操作,根据所需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以确定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2.2.3.12
滴定 titration
将滴定剂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试样溶液中,与待测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根据所需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的操作。
2.2.3.13
标定 standardization
确定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的操作。
2.2.3.14
变色域 transition interval
与指示剂开始变色至变色终了相对应的有关特定值(如pH)的变化范围。
2.2.3.15
滴定终点 end point
2.2.3.16
滴定度 titer
1 mL标准溶液相当于待测组分的质量。
2.2.3.17
酸碱滴定法 acid-base titration
2.2.3.18
氧化还原滴定法 redox titration
2.2.3.19
高锰酸钾滴定法 permanganate titration
2.2.3.20
碘量法 iodimetry
利用碘的氧化作用或碘离子的还原作用进行的滴定。一般使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
2.2.3.21
沉淀滴定法 precipitation titration利用沉淀的产生或消失进行的滴定。
2.2.3.22
络合滴定法 compleximetry
2.2.3.23
非水滴定(法) non-aqueous titration
2.2.3.24
卡尔·费休滴定(法) Karl fischer titration
用二氧化硫的甲醇或乙二醇甲醚溶液(弱碱,例如吡啶、咪唑、无水乙酸钠),以碘量法测定试样中水分的方法。
2.2.3.25
凯氏定氮法 Kjeldahl determination
试样经浓硫酸、硫酸钾和催化剂蒸煮转化成铵盐,从而测定有机物中氮的含量的方法。
2.2.3.26
缓冲溶液 buffer solution
加入溶液中能控制pH或氧化还原电位等仅发生可允许的变化的溶液。
2.2.3.27
络合剂 complexing agent
2.2.3.28
滴定剂 titrant
2.2.3.29
指示剂 indicator
在滴定分析中,为判断试样的化学反应程度时,本身能改变颜色或其他性质的试剂。
2.2.3.30
比色法 colorimetry
利用待测溶液本身的颜色或加入试剂后呈现的颜色,用目测比色对溶液颜色深度进行比较,或者用光电比色计进行测量以测定溶液中待测物质浓度的方法。
2.2.3.31
比浊法 turbidimetry
根据测量光线通过悬浮液后透射光的强度,测定待测物质含量的方法。
2.2.3.32
分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y
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不同而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2.2.3.33
吸光系数 absorptivity
待测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厚度时的特征吸光度。按照使用浓度单位的不同,可有质量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之分。
2.2.3.34
摩尔吸光系数 molar absorptivity
厚度以cm表示、浓度以mol/L表示的吸光系数。
2.2.3.3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2.2.3.36
发射光谱法 emission spectrometry
利用试样中原子或离子所发射的特征线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或某些分子或基团所发射的特征带光谱(分子发射光谱)的波长或强度,检测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含量的方法。
2.2.3.37
火焰发射光谱法 flame emission spectrometry
测量火焰中原子或分子所发射的特征电磁辐射强度,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2.2.3.38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2.3.39
荧光分析 fluorescence analysis
利用某些物质在紫外光照射时所发生的荧光的特性及强度进行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2.2.3.40
分辨率 resolution
仪器分开相邻的两条谱线的能力。
2.2.3.41
电位滴定(法)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指示电极的电位变化来确定终点的方法。
2.2.3.42
库伦法 coulometry
通过测量消耗于溶液中待测物质所需的电量来定量地测定这一物质含量的方法。
2.2.3.43
库伦滴定法 coulometric titration
用恒定的电流,通过电解池,利用电极反应,电极附近产生一种试剂,此试剂瞬间与待测物质发生反应,根据电流强度和滴定的时间,计算待测物质的量的方法。
2.2.3.44
极谱法 polarography
使用滴汞电极为指示电极,根据电解过程中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测定溶液中待测物质的组成和浓度的方法。
2.2.3.45
示波极谱法 oscillopolarography
一般指单扫描示波极谱法,在滴汞电极成长的后期,于电解池的两极加上一快速线性变化电压,根据示波器记录的电流-电压曲线而进行分析的极谱法。
2.2.3.46
伏安法 voltammetry
使用表面静止的液体或固体为极化电极,根据电解过程中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2.2.3.47
阳极溶出伏安(法) 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在一定的电位下,使待测金属离子部分地还原成金属并溶入微电极或析出于电极的表面,然后向电极施加反向电压,使微电极上的金属氧化而产生氧化电流,根据氧化过程的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分析的伏安法。
2.2.3.48
阴极溶出伏安法 cath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工作电极在富集过程中作为阳极,在溶出过程中作为阴极的伏安法。用于测定不能生成汞齐的金属离子、阴离子和有机生物分子的方法,通过待测离子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已知配体(或离子)生成难溶化合物而在电极表面进行富集,然后电向反方向扫描,难溶化合物溶脱产生电流的方式进行测量的。
2.2.3.49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2.2.3.50
气固色谱法 gas solid chromatography
2.2.3.51
顶空气相色谱法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将液体或固体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直接导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的分析技术。
2.2.3.52
气液色谱法 gas liquid chromatography
2.2.3.53
离子色谱法 ion chromatography
为了降低或消除离子交换柱流出液的背景信号对检测的干扰并使分离检测连成一气,采用低交换容量离子交换剂、离子抑制技术和灵敏检测方法组成离子色谱法。
2.2.3.54
液相色谱法 liquid chromatography
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2.2.3.55
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2.2.3.56
质谱法 mass spectrometry
试样被电离后,形成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根据这些离子的质量数和相对丰度分析试样的方法。
2.2.3.57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isotopic di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在分析试样中,加入已知质量待测元素的某一已知丰度的浓缩同位素,使与试样组分同位素混合,然后用质谱法测定混合后的试样中该元素的同位素丰度比以得到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2.2.3.58
化学电离 chemical ionization
试样分子与反应离子碰撞并发生分子-离子反应,使试样分子离子化的过程。
2.2.3.59
电喷雾电离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样品溶液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细小雾滴,溶剂进一步挥发除去使试样离子化的过程。
5.2.4 2.2.4 质量控制
2.2.4.1
校准曲线 calibration curve
描述待测物质浓度或量与检测仪器响应值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分为“工作曲线”(标准溶液处理程序及分析步骤与样品完全相同)和“标准曲线”(标准溶液处理程序较样品有所省略,如样品预处理)。
2.2.4.2
平行测定 parallel determination
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对若干份同一试样进行的测定。
2.2.4.3
空白试验 blank test
2.2.4.4
回收试验 recovery test
当所分析的试样组分复杂,不完全清楚时,向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组分,然后进行测定,检查被加入的组分能否定量回收,以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方法。所得结果常用百分数表示,称为“百分回收率”,简称“回收率”。
2.2.4.5
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检验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inspection
分析人员在承担新的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时,对该项目的分析方法进行的适用性检验,包括空白值测定、分析方法检出限的估计、校准曲线的绘制及检验、方法的误差预测(如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以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条件和特性。
5.3 2.3 微生物检测
5.3.1 2.3.1 基本概念
2.3.1.1
微生物实验室 microbiological laboratory
从事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实验室。
2.3.1.2
微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 microbiological laboratory acquired infection
2.3.1.3
病原微生物 pathogenic organism;pathogen
能够使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2.3.1.4
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 pathogen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受到损害时可以致病。
2.3.1.5
毒力 virulence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
2.3.1.6
菌(毒)种 microorganism strain
可培养的,人间传染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并经过菌(毒)种保藏机构鉴定、分类并给以固定编号的微生物。
2.3.1.7
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 CFU
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清晰可见的集落,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2.3.1.8
菌落总数 aerobic bacterial count
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表面积(cm2)或体积(m3)内所含有的,能在某种培养基上经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培养后,长出的菌落数量。
2.3.1.9
微生物危害评估 hazard assessment for microbes
2.3.1.10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安全责任的要求。
2.3.1.11
指示微生物 indication microorganism
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
5.3.2 2.3.2 培养基和特殊微生物
2.3.2.1
培养基 culture medium
以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包含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促进微生物的繁殖或保持其活力的物质。
2.3.2.2
纯化学培养基 chemically defined culture medium
2.3.2.3
非纯化学培养基 chemically incomplete culture medium
全部或部分由天然物质、加工过的物质或其他不纯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培养基。
2.3.2.4
增菌培养基 enrichment medium
2.3.2.5
选择性增菌培养基 selective enrichment medium
能够保证特定的微生物在其中繁殖,而部分或全部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3.2.6
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selective isolation medium
2.3.2.7
鉴别培养基 differential medium
2.3.2.8
运输培养基 transport medium
在取样后和实验室样品处理前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性的培养基。运输培养基中通常不允许包含使微生物的增殖的物质,但是培养基应能保护菌株,确保它们不变质。
2.3.2.9
保藏培养基 preservation medium
用于在一定期限内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力,防止长期保存对微生物的不利影响,或使微生物在长期保存后容易复苏的培养基。
2.3.2.10
复苏培养基 resuscitation medium
能够使受损或应激的微生物修复,使微生物恢复正常生长能力,但不一定促进微生物繁殖的培养基。
2.3.2.11
极端环境 extreme environment
2.3.2.12
嗜冷微生物 psychrophilic microorganisms
一类必须生活在低温条件下,且其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最适生长温度在15℃,在0℃以下可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2.3.2.13
耐冷微生物 crymophy lactic microorganisms
在5℃以下有生长能力,不考虑其最适和最高生长温度,从常冷到不稳定的低温环境中,均可分离到的微生物。
2.3.2.14
嗜碱微生物 alkalophilic microorganisms
2.3.2.15
耐碱菌 alkalitolerant
2.3.2.16
需氧生物 aerobic organism
只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在新陈代谢中用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微生物。
2.3.2.17
厌氧菌 anaerobic organism
只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在新陈代谢中不用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微生物。
2.3.2.18
兼性菌 facultative organism
5.3.3 2.3.3 检验方法
2.3.3.1
无菌操作 aseptic procedure
2.3.3.2
纯培养 pure culture
2.3.3.3
传代 passage or subculture
将菌(毒)种培养物的一小部分通过转移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使之得以继续培养、生长繁殖。
2.3.3.4
鉴定 indentification
根据通用的检索系统,对未知微生物菌株进行性状观察和测定,确定该微生物分类地位的过程。
2.3.3.5
菌种保藏 culture preservation
将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方法妥善保藏,避免死亡、污染,保持其原有形状基本稳定。
2.3.3.6
定期移植保藏法 periodic transfer on agar or in liquid medium
包括斜面培养、穿刺培养、液体培养等。是指将菌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中,最适条件下培养,待菌种生长完全后,通常置于4℃~6℃进行保存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移植培养的菌种保藏方法。
2.3.3.7
冷冻干燥保藏法 freeze-drying preservation
在无菌条件下将欲保藏的菌种制成悬浮液后冻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升华直至干燥,从而使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趋于停止而长期维持存活状态的一种菌种保藏方法。
2.3.3.8
培养条件 culture conditions
包括培养时间、温度和培养基在内的一组条件,用于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3.3.9
定性 characterization
2.3.3.10
抑细菌/真菌试验 bacteriostasis/fungistasis test
用选定的微生物进行试验,验证抑制这些微生物的繁殖的物质存在。
2.3.3.11
酶联免疫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根据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以酶标记抗体或抗原,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2.3.3.12
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主要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三个步骤反复的热循环构成:即模板DNA先经高温变性为单链,在DNA聚合酶和适宜的温度下,两条引物分别与两条模板DNA链上的一段互补序列发生退火,接着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s)为底物,使退火引物得以延伸。如此反复,使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片段呈几何倍数扩增。
5.3.4 2.3.4 质量控制
2.3.4.1
标准菌株 reference strain
至少定义到属或种水平的菌株。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
2.3.4.2
标准储备菌株 reference stocks
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2.3.4.3
工作菌株 working cultures
由标准储备菌株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2.3.4.4
检出限 limit of detection
进行定性微生物检测时,能检测到,但无法给出精确数值的微生物的最小量。
2.3.4.5
判定限 limit of determination
进行定量微生物检测时,在特定评估方法规定的实验条件,可引起特定变化的微生物的最小量。
5.4 2.4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5.4.1 2.4.1 安全性评价
2.4.1.1
毒理学 toxicology
研究外源化学物、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2.4.1.2
安全系数 safety coefficient
不确定系数 uncertain coefficient
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动物实验得到的阈剂量或未观察到作用剂量推论人暴露容许限值时,鉴于动物、人的种属和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需要缩小一定的倍数,以确保对人的安全性,此缩小的倍数即安全系数。
5.4.2 2.4.2 毒物
2.4.2.1
化学物质 chemical
工业用和民用的化学原料、中间体、产品等单分子化合物、聚合物以及不同化学物质组成的混合剂与产品。
2.4.2.2
外源性化学物质 xenobiotic
由外环境进入体内、非机体内部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2.4.2.3
毒物 toxic substance/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较低剂量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2.4.2.4
高毒物质 high-toxic substance
2.4.2.5
剧毒物质 extremely-toxic substance
小剂量/少量侵入机体,短时间内即能致人、畜死亡或严重中毒的物质。
2.4.2.6
致畸物 teratogen
2.4.2.7
致突变物 mutagen
2.4.2.8
致敏物 allergen
变应原 anaphylactogen
2.4.2.9
刺激物 irritant material
2.4.2.10
腐蚀物 corrosive material(s)
2.4.2.11
致癌物 carcinogen
5.4.3 2.4.3 毒性
2.4.3.1
毒性 toxicity
2.4.3.2
短期毒性 short-term toxicity
短时间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实验动物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健康损害效应的能力。
2.4.3.3
长期毒性 long-term toxicity
给予实验动物外源性化学物的期限超过6个月所产生健康损害效应的能力。
2.4.3.4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
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 h内多次大剂量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2.4.3.5
急性经口毒性 acute oral toxicity
一次或在24 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外源性化学物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4.3.6
急性经皮毒性 acute dermal toxicity
一次或在24 h内多次经皮给予实验动物外源性化学物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4.3.7
急性吸入毒性 acute inhalation toxicity
一次或在24 h内多次经呼吸道给予实验动物外源性化学物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4.3.8
眼睛刺激性 eye irritation
眼球表面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2.4.3.9
眼睛腐蚀性 eye corrosion
2.4.3.10
皮肤刺激性 skin irritation
皮肤涂敷受试物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2.4.3.11
皮肤腐蚀性 skin corrosion
2.4.3.12
亚急性毒性 subacute toxicity
实验动物连续超过14 d~28 d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2.4.3.13
亚慢性毒性 subchronic toxicity
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反复接触受试物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2.4.3.14
亚慢性经口毒性 subchronic oral toxicity
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反复经口接触受试物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2.4.3.15
亚慢性经皮毒性 subchronic dermal toxicity
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经皮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2.4.3.16
亚慢性吸入毒性 subchronic inhalation toxicity
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经呼吸道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2.4.3.17
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实验动物在其正常生命期的大部分时间内连续或反复接触受试物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2.4.3.18
蓄积毒性 cumulative toxicity
给实验动物反复染毒或接触外源性化学物质,吸收量大于排泄量,或毒性作用多次累加所致的功能性或结构性损害。
2.4.3.19
选择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
外源性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或组织器官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损害的现象。
2.4.3.20
迟发毒性 delayed toxicity
接触某些毒物,当时不引起明显的损害效应,或者在急性中毒后临床上可暂时恢复,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明显的病损和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
2.4.3.21
遗传毒性 genotoxicity
2.4.3.22
致突变性 mutagenicity
环境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导致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和(或)数量的改变。
2.4.3.23
致畸性 teratogenicity
2.4.3.24
全身毒性 systemic toxicity
化学物质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效应不仅发生在开始接触的部位,而且影响到机体的主要系统、器官和组织。
2.4.3.25
器官毒性 organ toxicity
2.4.3.26
生殖毒性 reproductive toxicity
2.4.3.27
母体毒性 maternal toxicity
2.4.3.28
胚胎-胚体毒性 embryo toxicity
外源性化学物质所致的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的所有损害。
2.4.3.29
发育毒性 developmental toxicity
属生殖毒性,子代在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以后所显现出的生长迟缓、结构畸形、功能异常或死亡。
5.4.4 2.4.4 效应 effect
2.4.4.1
毒效应 toxic effect
2.4.4.2
有害效应 adverse effect
2.4.4.3
致敏作用 sensitization
致敏物(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引起的组织损害或生理功能障碍。
2.4.4.4
致畸作用 teratogenesis
干扰子宫内胚胎或胎儿的正常发育,使新生儿异常率明显增高的特殊毒性作用。
2.4.4.5
致突变作用 mutagenesis
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效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传递。
2.4.4.6
致癌作用 carcinogenesis
2.4.4.7
联合作用 combined effect
2.4.4.8
独立作用 independent effect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毒作用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2.4.4.9
加强作用 potentiating effect
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或系统无毒性或毒性较低,但与另一种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
2.4.4.10
交互作用 inter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造成比预期的相加作用更强的(协同、增强)或更弱的(拮抗)联合作用。
2.4.4.11
拮抗作用 antagonistic effect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毒作用低于各个化学物质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2.4.4.12
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毒作用大于各个化学物质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的总和。
2.4.4.13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毒作用相当于各个物质单独所致效应的算术总和。
5.4.5 2.4.5 毒作用指标
2.4.5.1
剂量 dose
2.4.5.2
中毒剂量 toxic dose
2.4.5.3
有效剂量 effective dose
在动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系统中,或在生化作用部位引起某种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的剂量。
2.4.5.4
日容许剂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
人类每日摄入某种物质直至终生,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以每千克体重可摄入的量标示,即mg/(kg·d)。
2.4.5.5
耐受剂量(浓度) tolerance dose(concentration)
2.4.5.6
maximum tolerance dose(concentration)
2.4.5.7
阈剂量(浓度) threshold dose(concentration)
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浓度)。
2.4.5.8
某外源性化学物质终身暴露所致的危险度在10-6或以下所对应的剂量水平。
2.4.5.9
参考剂量 reference dose;RFD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在终生接触某剂量水平化学物质的条件下,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2.4.5.10
与本底相比概率为1%、5%或10%的受试个体出现效应剂量的95%可信限下限。
2.4.5.11
致死剂量(浓度)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LC)
在特定染毒条件下,化学物质导致一定百分率生物体死亡的剂量(浓度)。
2.4.5.12
半数致死剂量(浓度) median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50( LC50)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引起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化学物质剂量(浓度)。
2.4.5.13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 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NOEL
化学物质不引起生物系统或生态系统出现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2.4.5.14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物有关的有害效应的最大染毒剂量或浓度。
2.4.5.15
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化学物质引起实验动物可观察到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等有害效应的最低染毒剂量或浓度。
2.4.5.16
急性毒作用带 acute toxic effect zone
2.4.5.17
慢性毒作用带 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2.4.5.18
靶器官 target organ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并引起典型病变的主要器官。
2.4.5.19
剂量-效应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2.4.5.20
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表示受试物的剂量与试验系统群体中出现某种毒作用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2.4.5.21
物质蓄积 material accumulation
给实验动物反复染毒或接触外源性化学物质,由于吸收速度超过消除速度导致的该物质在体内逐渐增多。
2.4.5.22
功能蓄积 function accumulation
受试物虽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出速度较快,但其造成的损伤恢复慢,在前一次的损伤未恢复前又发生新的损伤,如此残留损伤的累积称为功能蓄积。
5.4.6 2.4.6 染毒
2.4.6.1
染毒 exposure
接触
外源性化学物质经口、皮肤或呼吸道等途径进入(或接触)生物体的过程。
2.4.6.2
染毒途径 exposure route
2.4.6.3
溶媒 vehicle
能混合、分散、溶解受试物或对照物而不影响试验结果的物质。
2.4.6.4
给样 administration
以一定的方式给予试验系统受试物的操作。
2.4.6.5
标本 specimen
用于测试的受试物或从试验系统中获取的用来检验、分析获证保存的材料。
5.4.7 2.4.7 毒理学实验室管理
2.4.7.1
试验计划 study protocol
确定试验设计的文件,试验设计包括试验的目的、依据、项目;实验动物及来源;动物饲养条件;饲料及来源;剂量设计和分组、样品处理、给样方案、试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2.4.7.2
试验系统 test system
用于试验的动物、微生物、细胞和亚细胞以及其他生物、化学、物理系统。
2.4.7.3
对非临床健康和环境安全试验的实施和管理负全面责任的人员。
2.4.7.4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me; QA
独立于试验研究,旨在保证试验机构遵循良好实验室规范准则的体系(包括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