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

目录

1 概述

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是用频谱多普勒对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2 操作名称

经颅超声多普勒技术

3 别名

TCD

4 适应证

经颅超声多普勒技术适用于:

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6.脑死亡。

5 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

6 准备

1.遮光检查室,室内保温23~27℃。备好检查床、桌、凳等用具。

2.禁烟、保持空气流通。

3.保证电源供应,使用稳压器,仪器接好地线。

4.备洗手池。

5.超声诊断仪性能稳定。显示屏最好22cm(9英吋)以上。

6.工作人员为正式专业超声诊断医师。

7 方法

7.1 1.探头频率

采用2.0MHz的脉冲多普勒探头。

7.2 2.检测部位

(1)颞窗分为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部位,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交通前段A1段,ACA1)、后动脉(PCA),颈内动脉C1段(ICA1),前、后交通动脉(AcoA、PcoA)。

(2)眼窗检查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超声发射功率5%~10%。检测眼动脉(OA)和颈内动脉虹吸部以及对侧ACA1

(3)枕窗检查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方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检测双侧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NC)和基底动脉(BA)。

7.3 3.检查的动脉

(1)MCA经颞窗检测,深度在30~60mm,主干位于40~60mm深度,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压迫对侧CCA,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

(2)ICA1检测,沿MCA主干随检测深度增加到60~70mm,可以检测ICA末端分叉处,再适当增加深度,可获得单纯的正向ICA1血流频谱,压迫同侧的CCA时,血流信号消失并出现短暂尖小的负向血流信号。

(3)ACA1检测,探测到ICA1后,适当增加检测深度至60~75mm,可获得负向的ACA1流速。进一步增加取样容积深度,在70~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ACA1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1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1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眼窗探测到的ACA1为正向血流频谱。

(4)PCA检测可经颞窗,检测深度在55~70mm,出现的较低流速的正向血流频谱,即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整,可检测到负向的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后段(P2段)。当PCA血流来自BA,PcoA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可使P1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血供来自ICA,无P1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P2段血流速度下降。

(5)OA检测,经眼窗,检测深度为40~50mm,血流频谱为正向,血管搏动指数(PI值)>1.10。压迫同侧CCA时,OA血流速度减低或消失。

(6)颈内动脉虹吸部(CS)检测,经眼窗首先应获得OA的血流信号,增加取样容积的深度在55~75mm,分别获得正向的海绵窦段(C4段)、负向的床突上段(C2段)、双向的膝段(C3)血流频谱。同侧CCA压迫时,CS血流信号消失,对侧CS流速代偿性升高。

(7)VA、PINC和BA,通常以坐位检测,选择深度范围55~80mm,获得左右侧呈负向血流频谱的VA血流信号及正向的PINC血流频谱。以不间断的VA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70~120mm范围可以获得负向的BA血流频谱。

7.4 4.检查的项目

(1)测量收缩期峰值血流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流速(Vd)。

(2)测量血流方向。血流朝向探头为正向,频谱位于基线上方。血流背离探头为负向,频谱位于基线下方。在血管的分支处或血管走向弯曲时,可检测到双向血流频谱。

(3)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PI=(Vp-Vd)/Vm,RI=(Vp-Vd)/Vp。正常颅内动脉的PI值为0.65~1.10。

(4)检测颈动脉压迫试验。在锁骨上窝水平CCA的近段,不在甲状软骨水平,避免压迫颈动脉球部。

(5)检测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正常脑动脉的血流频谱呈三峰形态,收缩期脑血流的最高峰为S1峰,随后出现稍低的收缩期波峰为S2峰,心脏舒张末期脑血流维持的最低水平流速为D峰。

8 注意事项

1.注意检测动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是观察血流动力学正常与否的重要因素。

2.动脉血流频谱方向的改变是判断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的标志。

3.双侧半球或同名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的对称性是判断血管功能的主要标志。

4.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是分析鉴别TCD检测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方法。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