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V

目录

1 中文名称

腮腺炎病毒

2 英文名称

Mumps virus;MuV

3 分类类型

4 分类

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粘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腮腺炎病毒

5 关于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早在公元前640年中国就有记载,中医称作“痄腮”、“大头瘟”、“蛤蟆瘟”等。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症状。18世纪就有本病的流行,19世纪流行的范围波及全世界。1934年,Johnson和Goodpasture用去除细菌的感染材料接种猴子,证明可以引起腮腺炎。1945年,Habel从腮腺炎患者采集标本接种鸡胚卵黄囊,成功地分离出腮腺炎病毒,这一发现加快了腮腺炎病毒的研究进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通过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的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也可引起感染。腮腺炎病毒的流行形式有局部爆发、流行和散发,持续时间最短是两个月,最长可达7个月。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药无效,主要为对症治疗,预后较好。并发症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生殖系统并发症和胰腺炎、心肌炎等其它并发症,其中有些病情较重,预后也不好。预防此病主要是隔离和免疫。

6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症状

腮腺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全年都可发病,冬春季较多,大约2-7年发生一次流行。大部分患者感染一次后可获得终生免疫。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2-3天内达到高峰,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和咬嚼时疼痛明显,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天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病程7-12天。可引起一些并发病,如继发卵巢炎、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等。

7 腮腺炎病毒基本特性

腮腺炎病毒和其它副粘病毒一样,是不分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大小为15384个核苷酸。病毒颗粒呈圆形,大小悬殊,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病毒核衣壳为螺旋对称,长1um,直径17nm,螺距5nm,有直径5nm的中空部分,内部有核衣壳蛋白、磷蛋白和大蛋白包裹的RNA基因组,RNA在病毒体中占0.5%。腮腺炎病毒有包膜,约15-20nm,含可溶性抗原。病毒的核囊膜是脂蛋白,含有病毒抗原,并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血溶素,其血凝素活性与病毒融合感染细胞及进入细胞有关。腮腺炎病毒有两种抗原,一种是病毒颗粒抗原(V),具有感染性,与致敏的红细胞吸附可产生凝集;另一种为可溶性抗原(S),可通过补体结合试验检查出来,其颗粒较小,也不能吸附红细胞。腮腺炎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5-60℃10分钟就能使病毒感染力丧失,70℃完全没有感染力。腮腺炎病毒抗原性最接近的是副流感III型和仙台病毒,其次是副流感I型和新城疫病毒。

8 腮腺炎病毒医学检查

8.1 别名

MMV,PPV

8.2 正常值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阴性。

8.3 化验结果意义

阳性: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

8.4 化验取材

血液

8.5 化验方法

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8.6 化验类别

血清学检查>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8.7 参考资料

《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