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滴丁酯

目录

1 拼音

2,4-dī dīng zhǐ

2 英文参考

2,4-D butyl ester[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2,4-滴丁酯化学名称为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纯品为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深褐色,有酚臭味。挥发性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遇碱分解。市场销售的为72010的2,4-滴丁酯乳油,pH 5~7。中毒大鼠全身无力,反应迟钝,嗜睡,呼吸快而深,步态不稳。国内外均有口服致死的报道。小鼠经口LD50560mg/kg。属低毒性除草剂类。[1]

4 国标编号

61890

5 CAS号

94-80-4

6 中文名称

2,4-滴丁酯

7 英文名称

2,4-DB

8 别名

2,4-二氯苯氯乙酸正丁酯

9 分子式

C12H14Cl2O3;Cl2C6H3OCH2COO(CH23CH3

10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油状液体,原油为褐色液体

11 分子量

277.15

12 蒸汽压

133.3mPa/25~28℃

13 熔点

9℃

14 沸点

169℃/0.266kPa

15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16 密度

相对密度(水=1)1.2428

17 稳定性

挥发性强,遇碱分解

18 危险标记

15(有害品,远离食品)

19 主要用途

用作农用除草剂

20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为低毒除草剂。口服中毒先为消化道症状,然后出现感觉异常、嗜睡、肌肉无力和纤维颤动,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和呼吸衰竭。

21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500~1500mg/kg(大鼠经口);LD50425mg/kg(小鼠经口);鲤鱼TLM(48hr)为40ppm。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经口1/10LD50剂量×30日(每三日灌1次),死亡8%;大鼠经口1/5LD50剂量×60日(每三日灌1次),死亡30%。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22 2,4-滴丁酯中毒

2,4-滴丁酯中毒大鼠全身无力,反应迟钝,嗜睡,呼吸快而深,步态不稳。国内外均有口服致死的报道。小鼠经口LD50560mg/kg。属低毒性除草剂类。

22.1 临床表现

1.口服中毒首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2.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昏迷、癫痫样抽搐。

3.心电图示S-T下降,T波低平。

4.部分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一过性血糖升高及糖尿。[1]

22.2 治疗

2,4-滴丁酯中毒的治疗要点为[1]

1.皮肤吸收者,立即停止接触,迅速脱去污染的衣服,并用清水或肥皂水去除污染。眼睛被污染,用清水冲洗10~15min。

2.口服者,立即催吐,洗胃,导泻。

3.口服10010硫酸亚铁溶液10ml,每隔15~30min -次,连续3~4次,可破坏2,4-滴类化合物。

4.对症与支持治疗:本类除草剂中毒无特效解毒剂。

(1)可用利尿剂加速毒物排泄。

(2)抽搐用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物。

(3)早期血液净化治疗,以血液灌流为主。

(4)出现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时,可服碳酸氢钠6~8g/d。同时积极抗休克、控制肺水肿及纠正肝肾功能损害等。

23 实验室监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24 环境标准

前苏联(1975)车间卫生标准  0.5mg/m3

一、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有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砂土吸收,铲入提桶,倒至空旷地方深埋。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25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佩戴防毒口罩。必要时佩戴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采用安全面罩。

防护服: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催吐。洗胃。口服10%硫酸亚铁溶液。就医。

灭火方法:泡沫、干粉、砂土、二氧化碳。

26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5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