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病毒性肝炎
特点,使得将来,可能逐步取代干扰素α,在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沈早卓,周俭,樊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的临床应用进展.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3):374-376.2张福奎,周焕明.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
-
干扰素:进入长效治疗新时代
素的保护作用,其抗原性大大降低,副作用也明显减轻。此类聚乙二醇干扰素在血液中的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较普通干扰素明显延长,特别是大分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后有效血药浓度可稳定维持一周,因此被通俗地称为“长效干扰素”。 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显优势 随着人类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认识和纯化生产技
-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
-
干扰素在治疗爱滋病相关综合征中的应用
面未见中文资料,本文的目的在于为我国AIDS的治疗提供信息资料。 有研究表明,干扰素是机体本身抗病毒的一种内源性武器,临床上使用的干扰素按来源分为α、β、γ3型,主要来源是天然和人工基因重组技术,剂型有注射剂和口含片剂2种〔2〕。其在体内发挥抗病毒作用的3个环节是:干扰素的诱生,细胞抗病毒状态的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基因5b变异与干扰素治疗的相互影响
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5月修定的诊断标准(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治疗方案为:应用α-2b干扰素,300万单位,每日1次,1个月后改隔日1次,半年1个疗程,条件允许者可继续用。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每两周采血1次,以5'UTR引物检测
-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干扰素的革新1978年罗氏科学家分离出纯α干扰素的蛋白质形式。基因泰克公司和罗氏公司开始了从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菌中获取α干扰素的合作项目。1986年罗氏公司生产的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罗扰素(干扰
-
干扰素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探讨
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0,年龄最大51岁,最小17岁,平均28.9岁。病灶长度2.5~18.0cm,病程14个月~34年。所用干扰素为IFN-γ,IFNα-2b,用量在100~300万U之间。供皮区应用干扰素8例,瘢痕局部应用12例,肌肉注射11例,外用干扰素药膏3
-
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病毒性脑炎及治疗前后脑脊液干扰素浓度测定
在一般处理的基础上(不给干扰素肌注),采取鞘内注射干扰素,方法为对患儿进行常规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3ml送检,将干扰素(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α-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ml,然后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治疗组又分为小剂量组(19例):5岁以下给3万u,5岁以上给5万u;大剂量组(
-
干扰素治疗病理性瘢痕的初步临床观察
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8~50岁,所用干扰素为IFN-γ,IFNα-2b,用量在100~300万U之间。供皮区应用干扰素10例,瘢痕局部应用15例,肌肉注射14例,外用干扰素药膏39例,应用次数最少1次,最多已用2
-
长效制剂主导下的国内干扰素市场
干扰素主要用于乙、丙肝和多发性硬化症治疗。IFN-α主要用于乙肝和丙肝治疗。乙肝:全球约3.5亿携带者,超1亿人在中国;丙肝:全球约1.7亿感染者,中国约4000万人。多发性硬化症(MS):全球约250万患者,目前并无有效的治愈方法,β干扰素为MS治疗的主流药物。欧美发病率较高,亚洲较低。疾病谱差异
-
第三节 干扰素
进其增殖。IFNγ能增强TH1细胞的活性,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但对TH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因此抑制体液免疫功能。IFNγ不仅抑制TH2细胞产生IL-4,而且抑制IL-4对B细胞的作用,特别是抑制B细胞生成IgE。 (3)对其它细胞的作用:IFNγ对其他细胞也有广泛影响:①刺激中性粒细胞,增强其
-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淋巴细胞0.8,浆细胞0.12,网状细胞0.08,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骨髓小粒内网状细胞和浆细胞居多,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AA-Ⅰ),经反复输注压积红细胞、血小板,给予环孢素A、激素、康力龙、GM-CSF、丙种球蛋白、抗生素及对症治疗20余天自动出院,出院时血红蛋白58g/L
-
干扰素
进其增殖。IFNγ能增强TH1细胞的活性,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但对TH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因此抑制体液免疫功能。IFNγ不仅抑制TH2细胞产生IL-4,而且抑制IL-4对B细胞的作用,特别是抑制B细胞生成IgE。 (3)对其它细胞的作用:IFNγ对其他细胞也有广泛影响:①刺激中性粒细胞,增强其
-
不同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IFN)α-1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7例CHC患者分别采用IFNα-1b和PEG-IFNα-2a,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主要观察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P
-
低剂量干扰素-α在治疗ET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的干扰素-α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中的疗效、副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诊断为ET经过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女各6例,就诊时中位年龄52岁(33~82岁)。经过干扰素-α治疗6个月,完全缓解(
-
两种不同亚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3)HBV-DNA阳性;(4)既往未使用过干扰素;(5)外周白细胞≥4.0×109/L。 1.3使用方法 据患者经济状况和体重随机选用α1b或α2b类干扰素300~500万u肌肉注射,据首次不良反应轻重决定是否采用诱导治疗(即治疗开始的前半月,每日肌注一次,以后改为隔日肌注一次,直到
-
胸腺肽肠溶片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胸腺肽肠溶片(迪赛片)联合α-2b干扰素(安福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1~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商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门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或轻度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干扰素组仅肌注干扰素3mu,每日1次,治疗1年;联合治疗组同时口服胸腺肽肠
-
天然多亚型干扰素-αN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用天然多亚型干扰素-αN1(惠福仁)治疗50例慢性乙型肝炎,另50例为对照组,两组临床与实验室指标均有可比性。治疗组用IFN-αN13MuIMqd治疗7d,继用3MuIMtiw治疗11~23周。结果 经3个月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分别为
-
干扰素联合苦生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苦生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采用α-2b干扰素联合苦生素胶囊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单用干扰素(α-2b),观察HBeAg、HBV-DNA阴转率。结果治疗结束时,α-2b干扰素联合苦生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复查HBeAg、HBV-DNA阴转率、ALT的复常率
-
膦甲酸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6例临床疗效分析
、血清ALT和胆红素均值均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联合组用膦甲酸钠注射液(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厂生产)4.8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个月;干扰素α-2b(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5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3个月。干扰素组同联合组干扰素用法。1.3观察指标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2、
-
膀胱灌注干扰素α2b加阿霉素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6.7,P0.01)。结论干扰素α2b加阿霉素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单用阿霉素。 【关键词】膀胱肿瘤;阿霉素;干扰素 Post-operativebladderperfusionofIFN-α2bplusADMtopreventtherecur-renceofbladderc
-
干扰素辅助电离子机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α-2a干扰素栓直肠内应用或患处注射干扰素,辅助电离子机烧灼治疗肛周直肠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3组均采用电离子机在肛镜直视下对肛周及直肠部位的疣体烧灼,术后肛周伤口每日用高锰酸钾液坐浴1次。治疗组1、2两组除局部采用电离子机烧灼外,在术中及术后用干扰素
-
α-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但单用一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疗效往往不佳,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HBV药物为拉米夫定和α-干扰素,因此我院于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对7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拉米夫定(LAM)和(或)α-干扰素的治疗研究,观察近期疗效和安全
-
干扰素α-2b诱导治疗慢性乙肝近期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通过对本院119例患者是否运用干扰素治疗以及在使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以治疗前后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总结干扰素α-2b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2值分别为21.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前已述及。近年来在小鼠体内实验中证实,活化的T细胞释放的LL-2促使T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在病毒感染的部位大量聚集,释放IFN-γ、IFN-α并形成足够的浓度,从而在基因转录、翻译两个水平上抑制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并诱导邻近正常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因此,它们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是极为重要的效应
-
为研究干扰素放弃出国镀金
》海外版上,当时我们收到很多国外华侨的来信,有的是表示祝贺,有的是希望买药,一时间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近日,郭德本讲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为研究干扰素放弃出国 干扰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制剂,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已开始进行干
-
AG-9900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对观察干扰素拉米呋啶抗乙肝病毒疗效作用
具有较高意义,提示干扰素疗效与血清HBV-DNA含量有关。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在乙肝治疗中日益得到重视,α干扰素是最早被认可的抗HBV药物,但研究发现其持续应答率不高。拉米呋啶是新一代核苷类药物,且以其高效、服用方便、无明显毒副反应而受到临床青睐,但其使
-
干扰素致败血症死亡1例
的分析,向患者介绍在使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干扰素;乙型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首选的抗病毒药物,它具有四大生物作用,即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肝纤维化作用,但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即发热反应、白细胞降低,
-
Cell:免疫基因组技术全局分析干扰素诱导网络
达。该研究对CD19+B淋巴细胞在IFN注射后15个小时内每15分钟进行了动态分析。大部分的基因很快被诱导,在两个小时达到峰值后快速降低。用ChIP-seq调查了IFN注射后与染色体结合RNA聚合酶-II(Pol-II)复合物,发现Pol-II对干扰素诱导基因启动子的作用增加。研究第一次发现IFN
-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BN:7534927056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1-10-1字数:142000版次:1内容提要:本书介绍新的、广谱且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充分地发挥其抗病毒等作用,并减少副作用,降低医药费用。适于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阅读。目录:第一章病毒的有关知识第二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