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大全》
《针灸大全》 针灸著作。 ①一名《针灸捷法大全》。六卷。明·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卷一-二载针灸歌赋;卷三为周身经穴歌;卷四载窦氏八法流注;卷五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六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书。此书为其后杨继洲《针灸大成》的编纂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存明刻本
-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三杂证门下]积聚瘕
服二钱,无时。五苓散见伤寒渴门。)阳夏张主簿之妻,病肥气,初如酒杯大,发寒热十五余年,后因性急悲感,病益甚,惟心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不能坐卧,针灸匝矣,徒劳人耳。乃邀戴人诊之曰∶此肥气也。得之季夏戊巳日,在左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疟。以瓜蒂散吐之鱼腥黄涎约一二击,至夜继用舟车丸、通经散投之
-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三杂证门下]积聚瘕
服二钱,无时。五苓散见伤寒渴门。)阳夏张主簿之妻,病肥气,初如酒杯大,发寒热十五余年,后因性急悲感,病益甚,惟心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不能坐卧,针灸匝矣,徒劳人耳。乃邀戴人诊之曰∶此肥气也。得之季夏戊巳日,在左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疟。以瓜蒂散吐之鱼腥黄涎约一二击,至夜继用舟车丸、通经散投之
-
《经穴汇解》:[卷之一]头面部第一
说。凡发际高低以意将息而得穴。亦无用之辨也。今从古说。曲差(甲乙)一名鼻冲。(甲乙)挟神庭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正头取之。(甲乙)按。差。徐氏针灸大全。作。误。十四经发挥。类经。针灸聚英。吴文炳针灸大成。洲针灸大成。作入发际。医宗金鉴。作发际间。非也。东医宝鉴。作入前后际误也。此穴去神庭一寸半。
-
《杂病广要》:[外因类]中风
疗风,十愈八九。用炮附子一只,沉香等分,人参半两,半夏二钱,南星一钱,各汤洗七次,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二盏,姜十片,煎至一盏,空心稍热服神效。(《针灸资生经》)(按∶《卫生十全方》用木香方,与此同趣,见顺气方中。)盖一中之间,道路以为痰阻绝,虽欲补之,孰从而补之。若其病的系太虚,口眼不斜,手足不偏
-
《经穴汇解》:[卷之七奇穴部第十一]头面第一
寸。后神聪去百会一寸(类经)神聪百会四花求。各取一寸。(大全)以百会穴为中四边各开二寸半。(银海精微)按资生经曰。明堂。有此四穴。而铜人无之。其穴治头风目眩。狂乱风痫。亦所不可废者。明堂鼻直上入发际一寸。(资生)按资生曰。按铜人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
-
《针灸大全》:[卷之三周身折量法]手阳明大肠之经左右二十八穴
商阳盐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阳上侧腕中是,曲池曲骨纹头尽,肘大骨外廉近。大脉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肘上七寸量,两筋两骨陷中取。《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六]论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也乃小作之。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幼幼汇集(下)]大小便不通候
(第二十二)《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六妇人风痰方论第十五]大半夏汤
治痰饮及脾胃不和。半夏白茯苓生姜(各一分)上咀,作一服。每遇膈间有寒痰,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临卧温呷。如有热痰,加炙甘草一分。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加陈橘皮一分同煎。此即二陈汤加减得理。《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产后大小便不通方论第三
论曰∶产后大小便不通者。肠胃本挟于热,因产血水俱下,津液燥竭,肠胃痞涩,热气结于肠胃,故令大小便不通也。《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产后大小便不通方论第三]《集验》方
疗产后津液燥竭,大小便不通。芍药大黄枳壳麻仁(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熟水下二十丸。一方有甘草、山栀仁。《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产后大小便不通方论第三]桃花散
治产后大小便秘涩。桃花散。桃花葵子滑石槟榔(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葱白汤空心调下。《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一产后乍寒乍热方论第三]大调经散
治产后血虚,恶露未消,气为败浊凝滞,荣卫不调,阴阳相乘,憎寒发热,或自汗,或肿满,皆气血未平之所为也。大豆(一两半,炒,去皮)茯神(一两)真琥珀(一钱重)上为细末,浓煎乌豆紫苏汤调下。五积散(方见《局方》)《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八妇人大便不通方论第六]大麻仁丸
,即以快药荡涤之,既走津液、气血,大便随手愈更秘涩,兼生它病。余昔在鲁山日,有一少,自称太医。曹镇有寄居王世安少府,本京师人,始病风淫末疾,为此生以快药累累利之。后为肺痿,咯脓血,卒至大便不通而死。古人服药,尤所谨重,不若今人之轻生,故举此以戒后人。《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产后大小便不通方论第三]葵根汤
。葵根汤。葵根(二两,干者)通草(二两)车前子(一升)乱发(灰)大黄桂心(各一两)冬瓜汁(七合)生姜(六两)滑石末(别研,一两)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滑石末,分三服。以愚考之,既有大黄,亦可治大便不通,故录于此。更宜斟量虚实而投之。《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幼幼汇集(下)]大小便不通候
伤暑、惊痫、客忤、筋骨肾脏疳气等热,大小便不通者,并宜脱甲散、大连翘饮加大黄、神芎丸皆可服之。小儿惊风、积热、大小便闭涩,用掩脐法,以连须葱不洗带土、生姜块、淡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烂作饼HT子,烘热掩脐中,以绵条札定,良久气通自利。不然再换一剂,如不通,服药。《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幼幼汇集(下)]大小便不通候
炒,半两)上咀,灯芯、葱白煎服,量大小,以意加减。栀子仁散治小儿小便不通,脐腹妨闷,心神烦躁。栀子(五枚)茅根冬葵子(各半两)甘草上咀,每服二钱,不拘时煎服。掩脐法海狮(四十九个)黑豆(七粒)葱根(七个)盐(少许)上烂捣细作饼,烘热着于脐上。八正散(方见淋门。)《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厘正按摩要术》:[卷一·辨证]察耳
,则为寒为疝。色青,则为燥为风。(《集成》)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色红而热。若色黑与白而冷,其筋纹如梅花品字样,或串字样,从耳皮上出者,皆逆也。(《大全》)耳下属肾。凡出痘时,其色宜红紫带冷,不宜淡黄壮热。如筋纹梅花品字样为顺,若如蚤咬芝麻之形者,为险逆难治之候。(《大全》)耳后耳里属肺。凡出痘时,
-
《针灸大全》:[卷之一]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八产后诸疾门]产后血晕
。空心取半匙。温酒调服。红蓝花汤治产后血下少。晕闷呕逆。红蓝花苏枋木(各半两锉)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相次再服。芍药汤(出大全良方)治产后血晕闷。不识人。言语错乱。少气者。芍药(一分)生干地黄(焙)甘草(炙令赤各一两)丹参(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分切碎。同
-
《针灸大全》:[卷之一]太乙人神歌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己巳巽,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从右胁谋。立冬左足加新洛,戊戌己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摇戊己在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三周身折量法]膺部二行左右十二穴
璇玑之傍二寸所,巨阙之下寻俞府。腑下寸六分中,中寸六神藏逢。神下寸六灵墟穴,墟下寸六到神封。封下寸六步廊是,膺部二行穴尽矣。《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六]论一穴有六名
腰俞一名背鲜一名腰户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髓俞《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夫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念凤幸遇明师,口传心受,逐部折量。谨按《明堂》、《铜人》、记诵,则孔穴了然在目。倘有未具,以俟后之君子更加削正,庶斯道之不朽云。《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六]论一穴有四名
百会一名三阳一名五会一名天满哑门一名喑门一名舌横一名舌厌攒竹一名始光一名肠山承扶一名肉一名阴关一名皮部《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三周身折量法]手少阳三焦之经左右二十四穴
无名指外端关冲,指间节前液门中。中渚本节后陷比,阳池手表腕上取。外关腕后二寸求,着。天井肘外骨后迁,肘上三寸清冷渊。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三周身折量法]手太阳小肠之经左右十六穴
少泽小指外廉端,前谷侧本节前看。后节后掌纹尽,腕骨外侧陷中安。阳谷腕侧兑骨下,养老骨上寻外踝。支正腕后五寸在,少海肘端五分外。《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针灸大全》:[卷之三周身折量法]头部二行左右一十四穴
曲差侠庭寸半量,五处仍侠上星傍。处后承光寸半中,寸半通天络却在。玉枕横纹于脑户。《铜人》经中不曾载,《明堂》经载近曲差。《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