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病广要》:[脏腑类]伤食
证与前同(按∶前文用巢氏说),但添身疼一证,俗谓之夹食伤寒,宜生料五积散,或养胃汤、香苏散、和解散(见《和剂》)选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宜下之。(《要诀》)凡治饮食暂伤者,亦当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者,此实证也,当先去其食,宜大和中饮主之(用陈、枳、砂,楂、朴、麦芽、泽泻)。然去食莫先于理气,
-
《证治要诀类方》
《证治要诀类方》 医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作
-
《证治要诀类方》
《证治要诀类方》 医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作
-
《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 综合性医书。又名《秘传证治要诀》。十二卷。明·戴元礼撰。作者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直至宋元的医学文献并诸家学术经验,参以个人的心得见解,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常见病证的证治。全书共分为诸中、诸伤、诸气、诸血、诸痛、诸嗽、诸热、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
-
《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 综合性医书。又名《秘传证治要诀》。十二卷。明·戴元礼撰。作者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直至宋元的医学文献并诸家学术经验,参以个人的心得见解,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常见病证的证治。全书共分为诸中、诸伤、诸气、诸血、诸痛、诸嗽、诸热、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医学丛书。即《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的合刊本。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医学丛书。即《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的合刊本。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
-
《中国医籍考》:[卷三十四]方论(十二)
染之恙。即知其证在何经。药宜何方。悉素时所悦诸心研诸虑者。若待悉证臆决一方。宁非以药识病乎。欲留心于伤寒者。当不得越此书以为印证。〔霍氏(应兆)伤寒要诀〕未见武进县志曰。霍应兆。字汉明。丹徒人。寓居武进。精岐黄术。天性孝友。事八十岁老母。爱敬不衰。为人正直。与人论古今节义事。辄慷慨奋发。阴行善不求人
-
以局部病变为核心的辨证论治
灵胎说“一药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这一辨证论治特色,体现辨证论治中结合专方专药,可针对局部病变,又照顾到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变化,是取得疗效的基本要诀。例如《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本方原为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实践中若兼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元参,若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若兼肺
-
《外科心法要诀》:[卷四项部]瘰
,宜用十全大补汤加白蔹;虚烦不寐者,宜归脾汤调理。但药剂大小,量人岁数、虚实,斟酌用之。八珍汤(见溃疡门)香贝养荣汤(见石疽门)香砂六君子汤(见溃疡门)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归脾汤(见乳部乳中结核内)益元散(即六一散加朱砂少许,见胸博蠹疽)《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饮类
芎、当归。瘦胎饮粉草(一两)商州枳壳(三两)上为末。白汤点服。一方加香附。如圣饼子(和剂)头痛。防风天麻半夏南星川芎干姜川乌甘草(等分)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芡实大。或捻作饼子。晒干。每服五饼。荆芥三五穗。细嚼茶酒任下。熟水亦可。或煎荆芥汤亦可。《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散类
茯苓人参木香(各一两)黑丑砂仁白豆蔻(各五钱)上为末。姜汁打糊丸。蒲黄散蒲黄干荷叶牡丹皮玄胡索生地甘草入蜜少许。水煎服。荷叶散荷叶蒲黄甘草生地黄汁蜜糖上水煮荷叶。甘草。去渣。入蒲黄地黄汁。蜜调匀服。香苏散紫苏香附陈皮甘草槟榔木瓜加姜、葱。水煎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汤类
玄胡索蒲黄赤芍药(各八分)乳香官桂(各二分)没药木香甘草姜加姜。水煎服。吐逆。加半夏、橘红各八分。有痰亦加。温经汤阿胶(蛤粉炒)当归川芎芍药人参肉桂甘草牡丹皮半夏吴茱萸麦门加姜。水煎服。小温经汤(简易)血疼。当归(二钱)附子(炮。一钱。)水煎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四·丸类、丹类、膏类
送下一丸。琼玉膏(增入)治干咳劳嗽。生地汁人参白茯(各等分)上为末。调和蜜、白汤任下。太乙膏治一切痈疮。玄参白芷当归肉桂大黄赤芍药生(各一两)上切片。麻油二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冬十。煎熬去渣。取净油。再熬。次下黄丹。不住手搅。滴水不散为度。《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医宗金鉴(下册)
异常外因经病内因经病不内外因经病血色不正病因气秽清浊病因愆期前后多少经行发热时热经行寒热身痛经行腹痛经行泻吐错经妄行成吐衄崩经水过多兼时下白带调经证治先期证治过期证治经行发热时热证治经行身痛证治经行腹痛证治经行吐泻证治经行吐衄证治调经门汇方经闭门血滞经闭血亏经闭血枯经闭经闭久嗽成劳妇人经断复来室女
-
《中国医籍考》:[卷七十四]方论(五十二)
幼。不敢以紫乱朱。以熏并兰也。非特以钱氏峻攻。为不可用也。视古既远。元气亦殊。不欲直施之于今耳。敬以一得之愚。附续貂尾。更觊明哲者正诸。〔亡名氏童子要诀〕艺文略三卷佚〔潘氏(阙名)小儿方〕艺文略一卷佚〔陈氏(宗望)小儿方〕艺文略一卷佚〔陈氏(琥)小儿方〕艺文略一卷佚〔王氏(阙名)小儿方〕艺文略一卷佚
-
肺萎
。4唐.王焘《外台秘要》说明肺痨久嗽可进一步发展为肺萎。5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将肺萎分别列入咳嗽门和血证门。并认为久嗽咯血成肺萎。6明.戴元礼《证治要诀》提出劳嗽。7陈实功《外科正宗》指出肺痈溃后,热毒不净,可转为肺萎。8清.李用粹简要系统的归纳了该病《政治汇补.胸膈门》“久嗽肺虚,寒
-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48例临床观察
食失调、痰饮瘀血等因素有关,致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而发生。面部内应脏腑,为经络所会,有诸内必形诸外。本病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失调有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情志伤感,肝失条达,肝郁血滞,气机逆乱,发为褐斑。《诸病源候论·面黑皮干候》说:“
-
《杂病广要》:[身体类]臂痛
劫劳散(《类方》用虚劳方,然当是《和剂·伤寒》门中方)或和气饮(《类方》用升麻和气饮,然当是五积散加麻黄),每服加白姜黄半钱,以姜黄能入臂故也。(《要诀》)臂连肩背酸痛,两手软痹,由痰饮流入四肢也。偶提重物忽痛,伤筋也。因搐臂筋痛,伤于寒也。臂痛不能举,或痛无定处,由脾虚邪气相搏也。臂痛不能举物,气
-
《杂病广要》:[脏腑类]噫醋(吐酸)
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折当作蜇,蜇,螫也),皆饮食伤中脘所致(文有讹脱),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要诀》)(按∶八味平胃散,据《类方》系《三因》浓朴、升麻、射干、茯苓、大黄、枳壳、甘草、芍药水煎者,似不与证协,恐是别方。)人之饮食在胃,惟速化为贵。若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三·诸气门]手气
手气手肿痛。或在掌指连臂膊。并五痹汤。蠲痹汤。《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四·诸血门]肌衄
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以男胎发。烧灰之。《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六·诸嗽门]吐血
(见血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四·诸血门]舌衄
舌衄槐花为末掺之。或麦门冬煎汤。调妙香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四·诸血门]大便血
(见大小腑门本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四·诸血门]疮毒血
(见疮门本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五·诸痛门]饮流入臂
(见诸嗽门停饮伏痰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四·诸血门]破伤血
(见疮毒扑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六·诸嗽门]嗽证
之非。然所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嗽而有血。见诸血门。嗽血证。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即轻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继时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少。并呼为虾蟆瘟。用参苏饮。加细辛半钱。《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痛证”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初步探析
认为各种病因会导致人体气血不通,产生郁滞、瘀结,以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产生痛证。如《素问·举痛论》云:“痛而闭不通矣,《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在治疗各种痛证时,首先考虑运用通法,常伍用活血化瘀行气之品,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