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腧穴
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又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通输、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指空隙。腧穴在《内经》中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等名称。《针灸甲乙经》中称为
-
体针疗法
拼音:tǐzhēnliáofǎ英文:bodyacupuncturetherapy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体针疗法是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经络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
-
灸治疗法
概述:灸法(moxibustion)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灸法多用以补充针法的不足。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
-
灸法
拼音:jiǔfǎ英文:moxibustion;moxibustion概述:灸法(moxibustion)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灸法多用以补充针法的不足。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
-
藏俞
曰神道。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喻此为心神通达之道路,主治恍惚、悲愁、心气不畅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因名神道。所属部位:胸椎神道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神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下凹陷中。神道穴位于脊柱区
-
藏输
曰神道。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喻此为心神通达之道路,主治恍惚、悲愁、心气不畅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因名神道。所属部位:胸椎神道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神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下凹陷中。神道穴位于脊柱区
-
根结
拼音:gēnjié英文:rootandend;rootandknot概述:根结为经络部位名。根,根本,是经气始生的腧穴或部位;结,归结、布散,是经气归结的腧穴或部位。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结在头面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这对腧穴分类
-
经络证治
肺热上扰所致。外邪痹阻若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常可导致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病变,则可见臑臂内侧前廉酸楚病痛,或见拘急,或痿软,麻木不仁,肩臂痛等。治宜取本经腧穴及其络穴为主。肺热上扰肺热循经上冲,上扰清窍,则可见鼻衄,喉痹,缺盆中痛等。治宜取本经、手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可刺络放血,禁灸。手阳明大肠经证
-
经络腧穴电特性测定
拼音:jīngluòshùxuédiàntèxìngcèdìng英文:经络腧穴电特性测定是指用各种探测仪器对经络和腧穴处所具有的电特性进行测定。其中包括经络电特性、腧穴电特性。腧穴电特性又包括腧穴低电阻特性和腧穴高电阻特性。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人注意到经穴具有低电阻特性。我国林长庚早在1949
-
毫针刺法
cture概述:毫针刺法(techniqueoffiliformneedleacupuncture)是指以毫针防治疾病的针刺方法。利用毫针刺入或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毫针刺法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刺法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的要求,其中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
-
会
拼音:huì英文:会指腧穴。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因穴位为经络气血会聚之处,故名会。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
-
腧穴压痛
拼音:shùxuéyātòng英文:tendernessofacupoints腧穴压痛为症状名。指按压腧穴部位病人感觉疼痛的表现。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
-
腧穴学
拼音:shùxuéxué英文:subjectofpoint概述:腧穴学:1.针灸学科之一;2.书名、杨甲三主编;3.书名、罗永芬主编。针灸学科之一·腧穴学: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应用及其原理的一门针灸学科。腧穴学研究腧穴的历史源流、名称定位、特点类属、刺灸方法、主治及其作用机理。书名、
-
毫针术
准备:消毒毫针若干,75%乙醇,2.5%碘酊,消毒棉球,镊子等。方法:1.进针:要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皮肤上,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持针柄,双手配合,
-
耳针疗法
中医治法名;2.书名。中医治法名·耳针疗法:耳针疗法(earacupuncturetherapy)为中医治法名。针刺疗法之一。是指针刺或压迫耳郭特定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简称耳针。又名耳穴疗法。耳针疗法以《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为理论基础。耳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不仅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拼音:tóngrénshùxuézhēnjiǔtújīng英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宋·王惟一撰。三卷。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拼音:ànshùxuédetèshūzuòyòngxuǎnxué英文: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六腑病多选
-
腧穴指压疗法
拼音:shùxuézhǐyāliáofǎ英文:fingerneedling;腧穴指压疗法为治疗方法名。参见指针:指针即以手指代针,按压、切掐或揉按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腧穴指压疗法、点穴疗法。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
-
五腧穴
:wǔshùxué英文:fiveShupoints五腧穴即五输穴。五腧穴经穴分类名。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参见各该条。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
-
当乳
拼音:dāngrǔ英文:RǔzhōngST17概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乳中……当乳是。”后有人将“当乳”作乳中别名,非。乳中为经穴名(RǔzhōngST1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乳指乳头,中即正中,穴在乳头正中,故名乳中。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两乳头之间作8寸。《宋·徐秋夫鬼
-
经络腧穴学
luòshùxuéxué英文:概述:经络腧穴学:1.针灸专业课程之一;2.书名。针灸专业课程之一·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为灸专业课程之一。讲授经络、腧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课程。原分为经络学和腧穴学,鉴于二者的密切联系合并为一门课程。书名·《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为书名。1.徐平、沈雪勇主编
-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拼音:bǔzhùtóngrénshùxuézhēnjiǔtújīng英文:《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亡名氏补注。根据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本,加入金大定丙午(1186年)闲邪聩叟《针灸避忌太乙图序》改成五卷本,即现今通行本。书中卷1~2载十二经穴(从四肢向躯干排列)、督脉穴和任脉穴(
-
王惟一
,殿中省尚药奉御。他对古医书有关针灸的记载和针灸图详加考订,将历代医家对针灸穴位反复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于1026年(天圣四年)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1029年由政府颁行各州,并刻文于碑,供入学习传播。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
-
针方六集
拼音:zhēnfāngliùjí英文:《针方六集》为书名。明·吴崑撰。成书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书分六集。①神照集:论述经脉、腧穴、骨度等,并附图解。②开蒙集:注释《标幽赋》,并论五门八法及六十六穴。③尊经集:引用《内经》原文,讲述九针、候气、见气、取气、置气等针刺手法。④旁通集:阐发针药关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
拼音:tóngrénshùxuézhēnjiǔtújīngshíbēi英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为针灸文物。是近年来在北京城墙里发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重刻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现藏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双手进针法
insertingwithbothhands双手进针法(needle-insertingwithbothhands)是指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持针刺入腧穴的进针法。主要有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指切进针法(fingernail-pressureneedleinserting)是
-
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
njiǔbiǎomiànjiěpōuxué英文:《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为书名。黄龙祥、黄幼民编撰。2007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与针灸腧穴相关的表面解剖内容,重点介绍的腧穴有124个,一般介绍的腧穴有122个,这些穴位均是修订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和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采用解剖
-
腧穴特异性
拼音:shùxuétèyìxìng英文:specificityofpoint腧穴特异性是指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或与其他腧穴比较而具有的特异性。
-
腧穴定位法
拼音:shùxuédìngwèifǎ英文:methodofpointlocation概述:腧穴定位法是指审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骨度分寸法(骨度折量定位法)、体表标志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等。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法):古时以骨节作标志定出度数,测
-
灸膏肓腧穴法
拼音:《jiǔgāohuāngshùxuéfǎ》《灸膏肓腧穴法》针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庄绰撰。1128年刊行。作者以膏肓穴于人体病理关系至重,故此书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参见《针灸四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