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述钩元》:本草述钩元邹序
繁矣。简则难明。繁则易讹。欲求繁简之得宜。必明乎道之所归而无歧。要于理之至当而有断。此杨君穆如于本草述所以有钩元之作也。夫本草湛深简古。洵三代以来师弟以口耳相授受者。两汉而下。仲景元化扬其波。贞白约
-
《本草述钩元》:本草述初刻高序
精。语焉而不详。求其参互于阳阴交错之故。以消息乎盈虚之间。盖戛戛乎其难之。此大司寇潜江刘云密先生本草述之所为作也。先生在前朝。举天启乙丑进士。起家县令。历监司。忤时拂衣。以正气名闻天下。崇祯末。一再
-
《本草述钩元》:本草述初刻毛序
康熙庚辰冬。偶问道青溪。时刘涟水明府莅任五载。颂声翕然。访余邸舍。以尊人云密先生所着本草述见示。相属为序。余性椎鲁。少于岐黄家言未暇寓目。后偶读嵇叔夜养生论。谓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
《本草述钩元》:附论药品序次
本草述目录。与纲目先后。多有互异。按先生此书。发前人所未发。即药品去留体裁位置。俱自成一家。并不依傍前刻。兹臆测先后互异处。似俱有微意存焉。附识数则于左。土部蚯蚓泥。纲目在粪坑底泥前。今次于后。盖与
-
《本草述钩元》:本草述初刻陆序
节名于海内。年登八十。称造遗之老。生平于书。无所不读。而尤笃好轩岐之学。探赜反约。竭三十年之力而本草述成。其曰述者。本经合论。曲鬯旁通。以明夫不居作者。骥夙获撰杖。辱公呼为小友。甲辰阳月。访公于家。
-
《本草述钩元》:武进阳湖合志
开合精理。凡值错杂难明病。每每敛数味成方。一若抉而去者。人咸推服焉。以道光丙戌大挑一等。署山东莘县知县卒。着有本草述钩元。即约刘若金之书而剃其繁芜者也。《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一水部]生熟汤
作霍乱者。即以盐投生熟汤中。进一二升。令吐尽痰食。便愈。上焦主纳。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阴阳调和。升降周流。则脏腑畅达。一失其道。二气淆乱。浊阴《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一水部]磨刀水
气味咸寒。主治利小便。消热肿。肛门肿痛。欲作痔疮。急取屠刀磨水服。甚效。盘肠生产。干不上者。以磨刀水少润肠。煎好磁石一杯。温服。自然收上。(扁鹊方)《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一水部]染布水
濒湖言。二水皆取蓝及锻石杀虫解毒之义。顾蓝之治。功在能大布生阳之气。至于粳米淅二泔水第二次洗米水。清而可用。故名。气味甘寒。清热。上烦渴。利小便。凉血。《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一水部]缫丝汤
以瓶收。密封。埋净土中。经久愈妙。止消渴。大验。《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二火部]桑柴火
已溃补接阳气。去腐生肌。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也。(丹溪)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气。祛逐风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濒湖)但不可点艾伤肌。《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二火部]芦火竹火
。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又)《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二火部]灯火
。用灯炷于脐下往来燎之。暖气入腹内。气回自苏。又烧铜匙柄熨烙眼弦内。去风退赤。甚妙。搅肠痧痛。阴阳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淬于点上。《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三土部]东壁土
烦闷者。甘能补脾胃。温能和中也。又土得太阳初气。能祛暑湿之邪。故主温疟。(仲淳)肛门凸出。故屋东壁上土一升。研末。以长皂荚挹末粉之。仍炙皂荚。更互熨之。《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三土部]粪坑底泥
。其痛立止。治疔肿。粪下土蝉蜕全蝎等分。捣作钱大饼。香油煎滚。温服。以渣敷疮四围。疔自出。(圣济录)又法。以热粪盛核桃壳内。覆疔肿上。根即烂出。(仲淳)《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三土部]乌爹泥
为末敷之。诸肿毒。孩儿茶蝉蜕各等分。为细末。雄猪胆汁调敷。效。脱肛气热。孩儿茶二分。雄胆五分。片脑一分。为末。人乳调搽肛上。热汁自下而肛收也。亦治痔疮。《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三土部]釜脐墨
关。推之所治各证。莫不皆然。会心人当自得之。不必沾沾于火化从治天热也。(化从治也。)用涂金疮。生肌止血。但勿入敷疮药中。其黑入肉如黥。不能去也。(仲淳)《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三土部]石碱
为末。针刺破。水调点之。三日三上。即去。须新合乃效。虫牙疼痛。花碱填孔内。立止。阴湿之性。润下软坚。故于肠胃不宜。食之使人泄泻。作泻胃薄者忌之。(仲淳)《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银箔
中宫阴土之气。银禀西方辛阴之神。金气合于土。而银气纯乎金。海藏故独言白银属肺也。濒湖又独言银能伤肝者。以金气合于土。斯能媾肺于肝而使之平。不得言伤肝耳。《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赤铜屑
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畜死。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藏器)同五倍子。能染须发。〔修治〕水淘净。用好酒入砂锅内炒。见火星。取研末用。打熟铜。不堪用。《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铅
。非类难为巧是已。)凡脾胃虚寒。阳火不足。饮食不化。下部阴湿诸证。法咸忌之。(仲淳)〔修治〕凡入药。用铁铫熔化。泻新瓦上。滤去渣脚。如此数次。取净者用。《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铅丹
极于上。阴竭于下。阴阳将离而欲绝。最为危笃。故取阳中之阴下行者。阴中之阳上行者。两相感而两相结。以交水火而媾阴阳。所谓斡旋于俄顷。徐为养阴驭阳之计者也。《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密陀僧
可外敷。不可内服。此药难得真者。销银炉底乃硝铜之气所结。能烂一切物。故益不宜轻用。(仲淳)〔修治〕炉底坚重。碎之如金色者佳。外敷生用。内服火黄色。细研。《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铁
者不尔也。(恭)味咸。气平。主治镇心化痰。抑肝邪。特异。惊痫发热。铁粉水调少许服之。急惊涎潮。壮热闷乱。铁粉二钱。朱砂一钱。为末。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铁
暴折而不决。故善怒。病名阳厥。治之当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按肝主怒。又十二经皆取决于胆。肝胆郁怒之火。以生铁落为饮治之。正取金能制木之义。《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铁
入新水。日久铁上生黄膏。其力愈胜。(承)气味咸寒。镇心明目。主癫痫发热。急黄狂走。六畜颠狂。兼解诸毒入腹。凡为蛇犬虎野狼毒刺恶虫等所啮。服之毒不入肉也。《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五石部]丹砂
火以归水。故由赤〔修治〕入药只宜生用。一经火炼。饵之杀人。(盖离中有阴火。炼则纯阳无阴。燥烈为祸。饵之无一克免者。)研须万遍。要若轻尘。以磁石吸去铁气。《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五石部]水银粉
打壶一把。盛烧酒十五斤。纳土茯苓半斤。乳香三钱。封固。重汤煮一日夜。埋土中。出火毒。每日早晚任性饮数杯后。用瓦盆接小便。自有粉出为验。服至筋骨不痛乃止。《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五石部]灵砂
本矣。此药虽曰升降阴阳。既济心肾。然硫汞有毒性。亦下坠。救急则可。补养无功。胃虚呕吐。伤暑霍乱。肺热生痰者禁。凡病属于虚。非关骤发者。咸在所忌。(仲淳)《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五石部]金牙石
周身之益。如金牙酒于振颤。太一神精丹于谵妄。可以识气血精微之用。所谓暖腰膝补水脏者。是其具体。而治一切冷风气。筋骨挛急。腰脚不遂。并愈惊悸者。致其用也。《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