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症赋》
《百症赋》 针灸歌赋名。撰人不详。见《针灸聚英》。内容列举多种病症的针灸配穴,便于诵读,影响很广。作者:
-
《百症赋》
《百症赋》 针灸歌赋名。撰人不详。见《针灸聚英》。内容列举多种病症的针灸配穴,便于诵读,影响很广。作者:
-
百症赋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囱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目中
-
《针灸易学》:[卷上二认症定穴]聚英先生百症赋认症定穴治法
头风∶囟会、玉枕。面肿虚浮∶水沟、前顶。梦魇不宁∶厉兑、内庭。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头痛∶强间、丰隆。耳聋气闭∶听会、翳风。发狂奔走∶上脘、神门。月潮违限∶水泉、天枢。目眩∶支正、飞扬。目中漠漠∶攒竹、三间。惊悸怔忡∶阳交、解。大肠不收∶外丘。目黄∶阳纲、胆俞。目觉KTKT∶养老、天柱。反张悲哭∶天
-
《针灸逢源》:[卷三群书汇粹]百症赋
(针灸聚英)百症穴。再三用心。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攀睛攻少泽肝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眼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
《针灸大成》:[卷二]百症赋
(《聚英》)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目
-
同名经配穴法
法之一。指手足同名称的经脉所属穴配合同用。如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等,各经脉均相互衔接,治疗上有协同作用。例如齿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和足阳明经的内庭。《百症赋》中有“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等,均属此范围。本法与接经取穴同出手足同名经相接的理论。参见该条。作者:
-
《重楼玉钥》:[卷下]任脉穴
肿。消渴饮水不休。口齿疳蚀生疮。灸之亦佳。日可七壮。至七七壮止。即血脉宣通。其风应时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当脉即能愈疾。千金云。小儿唇紧。灸三壮。百症赋云。泻牙痛而即移。通元赋云。治头项强。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水)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仰面取之。经云阴维任脉之会。按刺疟论所载云。舌下两脉者。廉泉
-
支正、飞扬为主穴埋线治疗眩晕51例
未再发病。5临床体会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其病因以虚为主。阴虚易动肝风,血少、精亏则无以养脑髓,其次痰浊化火上蒙,均可致眩晕。《百症赋》云:“目眩兮,支正飞扬。支正、飞扬二穴分属手、足太阳经络穴,循经上头,有止眩之效,合而为用,效果益彰。埋线疗法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
-
合谷颊车治牙痛
泣泻不数。取合谷与颊车远近相应,以治牙痛与面肿;取足临泣,乃是上病取下,引气下行。同理,至阴、厉兑与大敦等穴,亦可斟酌取用,而不必为足临泣所拘。《百症赋》又曰:“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与合谷、临溪的意义相同,亦可同用或单用于牙龈肿痛。 针刺对牙痛效果良好。一般急性发作,牙痛剧烈者
-
为何“太冲泻唇以速愈”?
《百症赋》云“太冲泻唇以速愈”,其意是用太冲穴治疗面瘫,用泻法,疗效快速。其原因,一方面是临床经验总结,另一方面也有其中医机理。 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面部脉络,以致局部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 既然面瘫是以风邪为病,当然要求取风池、翳风等穴,此从病因而
-
针灸大成——中医古籍名著丛书
奇病论刺要论刺齐论刺志论长刺节论皮部论经络沦骨空论刺水热穴论调经论缪刺论经刺论巨刺论手足阴阳流注论卫气行论诊要经终论刺禁论刺法论难经卷二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金针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拦江赋流注指微赋卷三五运主病歌六气为病歌百穴法歌十二经脉歌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杂病十一穴歌长桑君天星秘诀
-
液门穴:随身携带的牛黄解毒片
位。液门穴具有清火散热的特殊功能,有人称其为随身携带的“牛黄解毒片。如果您感冒或上火了,喉咙肿痛,液门穴可以帮您消除。古代的针灸歌诀《百症赋》有“喉痛兮,液门去疗的说法,可见,此穴位是自古以来治疗咽喉痛的一个要穴。按揉液门穴,穴里的清凉之气有如和煦的春风,让您的咽喉肿痛顿消
-
针灸医籍选译
灸策(全篇) 2.6.3穴有奇正策(全篇) 2.6.4针有深浅策(全篇) 2.6.5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节选)3歌赋选3.1《标幽赋》3.2《百症赋》3.3《玉龙赋》3.4《通玄指要赋》3.5《席弘赋》3.6《行针指要歌》编辑推荐: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
-
新针灸大成
刺论手足阴阳流注论卫气行论诊要经终论刺禁论刺法论五刺应五脏论九刺应九变论十二刺应十二经论手足阴阳经脉刺论标本论刺王公布衣难经勘注卷二提要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金针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兰江赋流注指微赋勘注卷三提要(一)歌五运主病歌六气为病歌百穴法歌十二经脉歌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杂病十一穴
-
穴位注射加电磁波治疗耳鸣、耳聋38例疗效观察
大神经、面神经等;翳风,乳突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等。听会、翳风二穴配伍为治疗耳鸣、耳聋主穴。《针灸聚英》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维生素B12是体内多种代谢过程中的必须辅酶,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疗
-
“四总穴”初探
之会穴,是临床上常用的重要腧穴。俗话说“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华佗称三里“主五劳之羸瘦”;《玉龙歌》云:“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与阴交”;《百症赋》亦云:“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四总穴歌》更是阐明了“肚腹三里留”的观点。可见足三里穴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腧穴。以足三里为主,再配以其他腧穴
-
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作用
”;《玉龙歌》曰:“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 环跳,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强健腰膝、宣痹止痛之效。后溪—环跳,出自《百症赋》:“后溪、环跳,腿痛刺而即轻”。二者配伍,疏经通络、通痹止痛之功益彰。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善治腰脊病痛,
-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故取翳风。胃主司味觉,故味觉减退或消失或异常,加足三里;耳为少阳经所过之处,故耳鸣取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或局部取听宫;肝经“环唇内,《百症赋》记载“太冲泻,唇口喁而退黄,故患者若口唇歪斜不能恢复者,加太冲。因本病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针刺风池、翳风、外关,
-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5方义足厥阴肝经行于前额,会于巅顶,取足少阳胆经行于额角部,肝胆互为表里,取悬颅、颌厌为近部取穴,针感直达病所,用泻法有平肝、清热、镇痛之效。《百症赋》曰:悬颅、颌厌之中,偏头痛止。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即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肝经有疾,泻之原穴可泻肝火、平肝阳,行间为肝之荥穴,和太冲穴相配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