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ú wǔ lǐ
2 英文参考
zúwǔlǐ LR10[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wǔlǐ[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足五里 | ||
汉语拼音 | Zuwuli | ||
罗马拼音 | Wuli | ||
美国英译名 | Five Mile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LR10 | |
日本 | 10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F10 | |
富耶氏 | |||
德国 | LE10 | ||
英国 | liv10 | ||
美国 | Li10 |
足五里为经穴名(zúwǔlǐ LR10)[1]。首见《针灸甲乙经》,原名五里[1][2]。《圣济总录》始名足五里[1][2]。足即下肢,里,居也,此穴居下肢,为足厥阴肝经倒数第五穴,因名足五里[1]。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阴部湿痒,小腹胀满,股内侧痛,瘰疬,带下,癃闭,少腹胀痛,胸闷气短,现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阴囊湿疹,尿潴留等。
4 足五里穴的别名
五里(《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6 穴名解
足即下肢,里,居也,此穴居下肢,为足厥阴肝经倒数第五穴,因名足五里[1]。
足,指人及动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蹠、趾三部组成,在人俗称为脚。五,数名。里,有居里之义里指邑,居意。本穴居脾经之箕门穴上5寸,居大脉之中,《针灸甲乙经》有:“在阴廉下去气冲三寸,阴股中动脉。”又里为理,凡肢体病相关五脏者,本穴皆可理之,故名足五里。[3]
7 所属部位
股[4]
8 足五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五里穴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5]。
足五里穴位于股前区,气冲( ST30)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之[1]。
足五里穴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寸再直下3寸,长收肌外缘,股动脉搏动处[2]。
足五里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肌肉)
9 足五里穴的取法
仰卧位伸足,先取曲骨穴旁开2寸处的气冲穴,再于其直下3寸处取穴。
足五里穴位于股前区,气冲( ST30)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之[1]。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连线的上1/6与下5/6交点的大腿根部取穴[6]。
快速取穴:先取气冲(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气冲穴),直下4横指处即是足五里穴[7]。
10 足五里穴穴位解剖
足五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皮肤由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称阔膜,是全身最厚而坚韧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内侧比较薄弱,形成隐藏静脉裂孔或称卵圆窝。该部深筋膜有大隐静脉穿过。在窝的外侧缘和下缘形成镰刀形的镰状缘。覆盖该窝的深筋,由于血管神经的穿过呈筛状,称为筛状筋膜,其深面由内向外排列有股表脉、股动脉和股神经。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1]。
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闭孔神经皮支、髂腹股沟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闭孔神经肌支、旋股内侧动脉和闭孔动脉分布[8]。
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浅支通过[2]。
11 足五里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五里穴有通调下焦、理气和血之功。《针灸大成》谓治风痨、嗜卧、肠中满、热闭、不得溺、四肢不举等症。凡穴位之名三里、五里者,均以其能治多经病也。《针灸甲乙经》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想其内部经线有交叉也。[3]
12 足五里穴主治病证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阴部湿痒,小腹胀满,股内侧痛,瘰疬,带下,癃闭,少腹胀痛,胸闷气短,现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阴囊湿疹,尿潴留等。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等[1]。
足五里穴主治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瘰疬[8]。
足五里穴主治 阴挺,带下;睾丸肿痛,阴囊湿痒,遗尿,小便不利,癃闭;少腹胀痛[6]。
现代又常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等[1]。
足五里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倦怠嗜卧,阴部湿痒,股内侧痛等[2]。
生殖系统疾病:阴囊湿疹,睾丸肿痛。
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
其他疾病:股内侧痛,少腹胀满疼痛,倦怠,胸闷气短。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8~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大腿前侧面[6]。
13.2 灸法
14 足五里穴的配伍
足五里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疹。
足五里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治阴囊湿疹[6]。
足五里配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治尿潴留[6]。
15 特效按摩
按摩足五里穴,可缓解小便不通畅、阴部湿痒、浑身倦怠无力等症状[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病注下血,取曲泉、五里。
《针灸大成》:主腹中满,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4.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1.
古籍中的足五里
- 《针灸甲乙经》:[卷九]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少腹中满(一本作痛),小便不利,涌泉主之...
- 《普济方·针灸》:[卷九针灸门]中风不语
次肩。次心俞。次手五里。次手髓孔。次手少阳。次足五里。次足髓孔。次足阳明。各灸五百壮。治中风。失喑...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偏风第四]防风汤
灸肩次灸心俞次灸手五里次灸手髓孔次灸手少阳次灸足五里次灸足髓孔次灸足阳明各五百壮。治大风半身不遂方...
- 《医学指归》:[附]名同穴异类
足窍阴,腹通谷足通谷,背阳关足阳关,手三里足三里,手五里足五里。《医学指归》清赵术堂公元1851年...
- 《医学纲目》:[卷之十四·肝胆部闭癃遗溺]闭癃分二病
各二寸五分。)〔《甲》〕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取之。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
- 更多古籍中的足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