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

目录

1 拼音

zú tài yīn

2 英文参考

Foot-TAI YI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ranches of spleen meridia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ānyīnjiāo SP6[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足太阴:1.足太阴脾经的简称;2.经穴别名。[1]

4 足太阴脾经的简称·足太阴

足太阴为足太阴脾经的简称[1]

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2]

足太阴脾经[2]

5 经穴别名·足太阴

足太为经穴别名。即三阴交。《备急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阴五十壮,穴在内踝上三寸。足太阴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交。”[2]

三阴交为经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三阴:指足三阴;交:交会。此穴系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垂足或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踇长屈肌。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瘾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遗尿、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一般直刺1.0~1.5寸。系回阳九针穴之一。可灸[3]

实验研究:

①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活性迅速升高。[3]

②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位,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加强,对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病人,可促使其排尿功能恢复正常,并可使急慢性肾炎患者排尿量明显增加;在慢性输尿管瘘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可促进排尿作用。[3]

③对妊娠7~8个月的胎位异常者,艾灸三阴交,能使腹壁松弛,胎动活跃,有助于矫正胎位。④在针麻施行胃大部切除术中,有较好的抗切皮痛和松肌作用。[3]

三阴交[3]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