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 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ver meridia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ridian of foot jueyi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ueyin Liver Channel of Foot
Jueyin Liver Meridian of F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R[2]。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3]。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4]。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8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穴] 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 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语译】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肝部支脉: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1)足厥阴肝经部分:起自足大趾丛毛际之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去踝一寸至中封穴,循内踝五寸入蠡沟穴,上踝七寸为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之曲泉穴,从曲泉循股内经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穴循行期门穴,从期门穴内行,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散布于脏腑,循喉咙之后,上颃颡(额头)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
(2)足厥阴肝经部分:其有一支者,不会于颠顶,但从目下面颊里环唇内。
(3)手太阴肺经部分:又一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足厥阴脉: 循大指间,以上出腘内廉,上八寸,交泰阴脉,囗股内,上入脞间。
[阴阳本] 足厥阴脉: 系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旁。
8.3 《中医大辞典》
足厥阴肝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胭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夹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经气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上行,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9 足厥阴肝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起自足大趾末节甲根后丛毛中之大敦穴(井穴),由大趾、次趾岐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为行间穴(疗穴),再上行至第二跖骨前凹陷中之太冲穴(原穴)。由太冲穴沿足背上至内踝横前一寸之中封穴(经穴),上行内踝五寸蠡沟穴,再上行二寸为中都穴,上行至犊鼻下二寸旁陷者为膝关穴,上行膝内辅骨下屈膝内侧纹头之曲泉穴(合穴),上行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为阴包穴,再上行至股内侧足少阴肾经内股鼠蹊气冲穴下三寸为五里穴,气冲穴下二寸抵耻骨尽处之阴廉穴(鼠蹊穴),过阴器(又名宗筋)至厥阴之大络、睾之系为急脉穴,由腹部斜外上行,至第十一肋骨与腋中线处(腹外侧凹陷处)之章门穴(脏会穴、脾功穴),由章门穴再斜内中上行至乳下一寸半(七、八肋间)之期门穴(肝功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募穴
9.2.5 五输穴
9.2.6 交会穴
9.2.7 八会穴
9.3 本
9.4 标
部位:背俞
9.5 根(井穴)
9.6 结
10 足厥阴肝经经脉病
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
足厥阴肝经主要病候为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7]。
患足厥阴肝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生殖器为主,其次是泌尿与肠部疾患,并主胸痛,有下列病候: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肿、喉干、面尘脱色、胸中满闷、呕吐气逆、水泻完榖不化、遗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宫下垂。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见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脱了血色。
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癃闭。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 病脞瘦,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灸厥阴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 丈夫颓疝,妇人则少腹肿,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面疵。
10.3 《中医大辞典》
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11 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8]。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本经病候以“疝”为重点。疝有小肠突出、腹痛、阴部痛的多种含义。女子“阴挺出”也属于此。本经腧穴主治中的“女子疝瘕”、“少腹肿”、“少腹尤大”、“女子少腹大”等小腹部病症,在经脉病候中只称“女子少腹肿”。
小便症候分为“遗溺”、“闭癃”,在主治症中亦多见。因本经“环阴器。抵小腹”,故以上泌尿 生殖系统的病变是其所主病症的重点。
经脉病候中的“飧泄”,腧穴主治症中有称“肠澼”、“霍乱”、“注泄”,这是足三阴经均主泄泻病症的又一证明。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飧泄取三阴”的依据。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按:本篇分述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胻善掣节时,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按:次篇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按:此篇论五脏热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按:此篇论六经热病。)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按: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按:此篇论五脏风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怒,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按: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按:此篇论阴阳经气绝。)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按:此篇论六经终,应手足上下合参。)
13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2.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4.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3.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