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外固定

目录

1 拼音

zǔ hé shì wài gù dìng

2 英文参考

combined external fixation

3 手术名称

组合式外固定

4 别名

组合式外固定器术

5 分类

骨科/骨折外固定

6 ICD编码

78.1002

7 概述

组合式外固定器系北京市第二医院研制的一种新型外固定器,其特点是每个部件大都具有两种以上的互换组合性能,随意性较大,可根据骨折部位与骨折类型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位置穿针,组成不同几何形状的外固定器。

此外固定器除矫形垫由尼龙制成外,余部件均由不锈钢制成。各部件如图3.3.2-1。

1.钢针固定夹  由四槽垫、凹面垫片、双槽底座及紧固螺丝组成,可夹持3.5~4mm直径钢针。紧固螺丝为M6×(20~40mm)>25mm,供加用矫形垫圈时换用。双槽底座有C形和U形槽,供安放连接杆。钢针固定夹在连接杆上可随意变位,固定各种方向的钢针,拧紧紧固螺丝后,可同时将钢针与连接杆固定。

2.连接杆  连接杆有两种,一种是单纯连接固定,直径8mm,长250~420mm的钢管;另一种是伸缩连接杆,由直径8mm,长30~180mm内螺纹管及正、反扣螺栓组成,有牵伸与加压功能。用2根正反扣与3根连接杆装配,即可组成多节段的伸缩连接杆。正反螺旋扣每旋动1圈移动2mm,最大调节长度为50mm。

3.半环弓  为直径8mm钢管,其半径有60mm、70mm与80mm三种。弓环上可安置钢针固定夹,供矢状面穿针固定,使单平面双侧改为双平面双侧外固定。

4.矫形垫圈  有2、4、6、8、10mm五种厚度的平垫和三种不同坡度的斜面垫,供调整固定偏离连接杆一侧的钢针之用。

5.万向接头  用于固定各种方向相交的连接杆或半环弓。

6.连接杆加强夹  用于固定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杆,有加强单杆固定刚度的作用。

7.固定针  由医用不锈钢制成,有3种类型:无螺纹骨圆针,供全针贯穿固定;自攻式螺纹针,供单平面单侧半针固定;侧方加压钢针,前段直径2mm,针体直径4mm。自攻式螺纹针前端呈锥形,体部直径分3.5与4mm两种规格,其长度有60~140mm五种。螺纹针分皮质骨和松质骨螺纹针两种。

8.工具  有内六角扳手、骨针套锥与套管各1只(图3.3.2-2)。

上述部件组合成外固定器后可做单纯固定或牵伸固定。根据实际骨折部位和骨折不同类型的治疗需要,通过固定针和连接杆的各种组合,可组成不同类型的外固定器,包括单平面半针与双平面半针固定式,或双平面三角式固定(图3.3.2-1);半环式与超关节式固定(图3.3.2-3)等不同构型。

8 适应症

组合式外固定适用于:

1.伴有严重软组织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有广泛软组织伤的小腿骨折。

2.火器性骨折由于软组织失活变化很大和需多次清创,骨外固定便于观察处理伤口和多次搬运病人。

3.重度烧伤伴有骨折,外固定器治疗既可为骨折提供牢稳固定,也便于观察治疗创面,防止植皮区受压和关节瘢痕挛缩。

4.伴有多发伤的开放性骨折或多发骨折,骨外固定可迅速将骨折制动,可减轻疼痛和减少进一步失血的危险,有利于抗休克和争取时间对威胁病人生命的损伤施行手术。

5.有广泛软组织挤压伤的闭合性骨折,不适应作切开复位内固定,使用经皮穿针外固定可避免夹板、石膏或手术加重软组织损伤。

6.骨折伴有骨缺损者可用牵伸固定法保持伤肢长度,以便日后修复骨缺损。

7.骨折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或游离带血管皮瓣等修复性手术。

8.感染性骨折和感染性骨不连,使用外固定器有利于伤口治疗,可同时将骨折牢固固定,能有效地兼顾两者的治疗。

9.骨折伴有神经与血管损伤。

10.肢体延长。

11.关节固定术。

9 术前准备

根据骨折平面及骨折类型选择骨外固定方法。稳定型骨折可用单平面单侧固定;不稳定型必须采用双平面双侧固定式。由于本外固定器的固定针规格与品种不一,手术前应准备直径4mm粗针及其穿放固定针的用具。

10 手术步骤

以股骨骨折为为例。

10.1 1.穿针

用尖刀片在穿针部位皮肤做1cm切口,插入套管和套针,推进到股骨表面。确定股骨侧面中点后,抽出套管针,轻轻敲击套管使其固着于骨表面。用螺纹针时则选用小于其直径1~1.5mm的钻头在骨上钻孔,根据套管测定至股骨钻孔深度,再拧入长度适宜的直径4mm螺纹钉,穿出对侧骨皮质孔3mm即可。如用无螺纹针则横向贯穿,在对侧出口处皮肤亦须切开。在骨折线上、下骨段远处各穿1根固定针并用连接杆固定后,再于二骨折段近骨折线5cm处各穿放1根固定针,再进一步将骨折整复后再将钢针固定。

10.2 2.固定

完成穿针和骨折复位后,行外固定器的整体组装固定,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用单平面半针或双平面式固定(图3.3.2-4),但不稳定型骨折以采用双平面式固定为宜。

11 术后处理

1.观察伤肢远端血液循环、知觉与活动度,以了解有无并发血管与神经损伤。如术后立即出现神经或血管伤,则应放弃外固定治疗或更换平面重新穿针固定。

2.适当抬高伤肢,以减轻肿胀。必要时,可通过外固定器将伤肢悬吊。

3.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皮肤针孔部清洁干燥及外固定器的清洁。根据病情需要,可在术后使用抗生素数日。

4.用支具或托板防止足或腕关节下垂,托板可连接于外固定器。

5.尽早开始练习穿针部位上下的关节活动。如全身情况允许和固定有足够的稳定性,则应鼓励病人早日扶拐下地练习部分负重行走。早期无痛性活动,有利于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功能锻炼强度要小,关节活动幅度要大而频率要低。严禁快速伸屈关节,否则易拉伤肌肉。

6.钢针与皮肤界面应无张力,否则应予宽松切开,以免皮肤压迫坏死。

7.如采用加压固定,术后数日须再适当加压1次,以使骨断端紧密接触和保持牢固固定。但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减少钢针与连接杆的数量,降低固定刚度,以减少应力遮挡的不利作用。

8.针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根据感染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包括暂时停止功能锻炼,抬高患肢休息,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及时清除分泌物与保持针孔皮肤干燥。如针孔部皮肤有张力,则应立即切开减张,感染严重者须切开引流。固定针已松动而仍需继续固定时,多须另选一适合部位重新穿针固定,但应距原针道至少3cm。

9.外固定器留置时间取决于治疗需要,成人骨折一般须固定10~14周,儿童平均6~8周。但在拆除外固定器前,必须摄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骨折已临床愈合和X线片显示有明确的骨痂连接,方可拆除外固定器。

10.拆除固定针的方法因针的直径不同而异,一般是在门诊拆除固定针。但螺纹固定钉的钉道大,应在手术室拔钉,有钉道感染者尚须用抗生素液冲洗钉道,必要时予以适当刮剔,保持钉道引流通畅。其后用石膏夹板局部保护4周,以防再骨折。

12 并发症

1.针道感染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是固定针松动,针-骨界面和针-皮肤界面不稳定。针道周围软组织受周期性动态应力刺激和对炎性反应处理不当,亦是造成针道感染的原因。单平面半针固定和骨断端间隙存在者,固定针-骨界面应力明显大于单平面双侧及双平面外固定,固定针松动和针道感染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后者。

2.神经与血管损伤  其原因除穿针时直接损伤外,尚可因血管神经紧贴针旁而受到缓慢蚀损。预防在于手术医师熟悉肢体切面解剖。如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在小腿下1/2的范围并行,穿针时应从前内向外侧,与床面成30°,即不易损伤胫前动脉与腓深神经。

3.骨折延迟愈合  这和高刚度外固定减少骨断端应力刺激有关,外固定器刚度与应力遮挡作用成正相关。如外固定器固定刚度不足以维持骨断端牢稳固定,则骨折亦不能正常愈合。骨折复位程度影响愈合速度,文献报道解剖复位者愈合时间为4.4个月,非解剖复位者为7.4个月。防治方法在于解剖复位,根据骨折不同程度提供最适合的固定刚度。

4.肌肉或肌腱损伤  单平面双侧和双平面双侧及环式外固定器,固定针都须横贯肢体,穿过肌肉或肌腱而限制肌肉的伸缩,功能锻炼不当将造成肌肉拉伤,炎症反应及浆液性渗出液沿钢针溢出,这既增加针道感染机会,也可能导致肌腱断裂或肌肉纤维化。因此,使用横贯穿针骨外固定时必须控制活动强度与活动量,以减轻肌肉拉伤。

5.其他并发症  包括再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断钉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等。如严格执行操作技术,正确进行术后治疗,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