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压力性疼痛性丘疹

目录

1 拼音

zú gēn yā lì xìng téng tòng xìng qiū zhěn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疼痛性脂肪疝形成

4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5 疾病概述

本病首先由Shelley等于1968年描述,当时称“疼痛性脂肪疝形成”。因本病表现为丘疹并与受压有关,故起用本病名。该病在我国南方赤足劳动者中的发病比例较高。本病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足跟部受压而受损伤所致,此外体质性和内分泌因素也有一定作用。Shelley等指出本病的发生是外来压力下,足跟皮下脂肪进入真皮形成脂肪疝,而挤出的脂肪组织因其血管、神经受压导致缺氧而引起疼痛,这在病理上已得到了证明。也有人提出真皮胶原组织、小梁间胶原组织和弹力纤维的损伤和变性,也与本病的发生和疼痛有关。

6 疾病描述

本病首先由Shelley等于1968年描述,当时称“疼痛性脂肪疝形成”。因本病表现为丘疹并与受压有关,故起用本病名。该病在我国南方赤足劳动者中的发病比例较高。

7 症状体征

皮损为2~8mm不等的皮肤色圆形丘疹。当足跟着地站立时,丘疹出现在足跟的后、内或外侧,丘疹10~40个不等,使足跟呈铺路石外观。有触痛和自发痛,久站、行路久时疼痛加剧,足跟部解除承受压力后丘疹和疼痛也消失。

本病仅见成年人,女性患者较多。无家族史。

8 疾病病因

本病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足跟部受压而受损伤所致,此外体质性和内分泌因素也有一定作用。Shelley等指出本病的发生是外来压力下,足跟皮下脂肪进入真皮形成脂肪疝,而挤出的脂肪组织因其血管、神经受压导致缺氧而引起疼痛,这在病理上已得到了证明。也有人提出真皮胶原组织、小梁间胶原组织和弹力纤维的损伤和变性,也与本病的发生和疼痛有关。

9 病理生理

表皮角化过度和增厚。真皮增厚、致密,皮下脂肪小叶较正常大并上移或凸出,而皮下脂肪小叶间的小梁减少、变薄。病理上未发现脂肪坏死、组织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脉管及神经纤维束也无异常变化。

10 诊断检查

根据以下几点可确诊本病:①后天发病,好发于35岁左右;②症状初发或复发多见于负重、久站或远行之后;③典型的疼痛性丘疹呈黄豆大半球形突出,表面呈皮肤色,数目较少;④加压试验可引出疼痛性丘疹;⑤必要时可作活检,病理变化示皮下脂肪小叶扩大、上移和凸出,其间小梁减少、变细。

11 治疗方案

避免久站,肥胖者减肥,以减少足跟部承受的压力。本病不宜进行手术治疗。弹力绷带包扎可以暂时缓解疼痛症状。穿高跟鞋,使足跟负重向前移,也仅能使疼痛部分缓解。

12 相关出处

现代皮肤病学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